发表关于关键陆地生态区的土地覆盖制图和数据可获得性的论文 6月5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 俞乐副教授等在《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在线发表了“关键陆地生态区的土地覆盖制图和数据可获得性:以陆地卫星为例的全球视角”(Land cover mapping and data availability in critical terrestrial ecoregions: a global perspective with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and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data)研究论文。这是清华大学首次在此刊物发文。 该研究揭示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全球关键陆地生态区范围内的连续观测数据和土地覆盖制图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还存在巨大的不足,并提出了多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俞乐副教授是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地学中心宮鹏教授,论文合作者还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史一川。 全球不同生态区土地覆盖制图研究的频率 ...
极地繁殖雁在春季迁徙中追随还是超越绿波? 司亚丽博士的文章验证并扩展候鸟迁徙策略-绿波假说 最近,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司亚丽博士研究发现西古北区极地繁殖雁在春季迁徙中并不简单的追随绿波(即处于春季生长阶段的牧草forage),而是在牧草营养生物量最高时(即牧草处于中等生长阶段)到达南部停歇地,在春季开始时(即牧草处于萌发阶段)到达北部极地繁殖地。3月4日,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以司亚丽为第一作者的题为“极地繁殖雁在春季迁徙中追随还是超越绿波”(Do Arctic breeding geese track or overtake a green wave during spring migra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合作者还包括来自地学中心的宫鹏教授和辛秦川博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Prins教授和De Bore博士,以及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Ydenberg教授。 对于拥有极短繁殖期的极地繁殖雁来说,不仅需要足够的身体储备,还需要及早到达繁殖地才能成功繁殖。主流的绿波假...
在全球变暖的未来台风会变得更强更大吗? 林岩銮首次研究发现相对海温是控制台风大小的主要因素 日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林岩銮副教授研究发现,相对海温而不是传统认为的绝对海温,是控制台风大小的主要因素;这意味着在全球变暖的未来,台风的强度会增加,但台风不会变大。3月12日,林岩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相对海温控制台风降水面积”(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area controlled by relativ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的研究论文,林岩銮目前主要从事气候系统模式和天气预报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台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赵明研究员和纽约石溪大学的张明华教授是该论文的合作者。 台风是地球上造成巨大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目前对台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风的强度,也就是最大风速上。但台风的破坏力不仅受其强度影响,台风的降水或大风...
首只捕获的白额雁THU01(摄影:司亚丽) 放飞白额雁THU02和THU03(摄影:徐菲) 白额雁THU01 2月1日至3月1日卫星追踪路线图 2015年1月20日至2月15日,清华大学地学中心司亚丽团队 在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开展白额雁捕捉及卫星追踪工作,以进一步了解环境因子影响下的雁类迁徙规律和动态格局。此次外业主要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遥感和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环境因子影响下的东亚候鸟时空迁徙规律》,并在项目合作单位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开展。 截止目前,四只佩戴颈环式追踪器的白额雁在捕获点成功放飞且健康状态良好。研究组已获取部分卫星追踪数据,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冬季栖息地的白额雁活动格局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即将到来的春季迁徙过程中所可能获得的白额雁个体卫星追踪数据将有利于准确描述该种群在东亚-东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活动动态,并为此后进一步研究候鸟迁徙策略及相关环境机制提供核心数据。 对司亚丽团队研究工作感兴...
恒星质量决定类地行星的海洋有多深和宜居性? 揭示太阳类型恒星才是搜寻宜居行星的最佳目标 最近,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田丰教授研究发现含水量接近地球的类地行星存在于红矮星宜居带内的概率极低,因此太阳类型恒星才是搜寻宜居行星的最佳目标。2月16日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了以田丰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题为“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水含量”(Water contents of Earth-mass planets around M dwarfs)的研究论文,东京理工学院地球-生命研究所的井田茂教授是该论文的另外一位作者。 太阳附近的恒星大多是小于0.5太阳质量的红矮星,因为质量和体积小,这些恒星周围的宜居行星更容易被视向速度法或掩星法发现,因此目前美国NASA已批准主要目标是红矮星的系外行星搜寻计划TESS。但是田丰教授和井田茂教授有不同的看法。 太阳类型恒星在其形成后的最初一亿年内的亮度变化不大;与此对比,红矮星的亮度在这一阶段可以减少10倍以...
日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在卫星遥感专业期刊排名第一的《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结合气候与卫星数据的美国西部草原返青期模拟”(Modeling grassland spring onset across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using climate variables and MODIS-derived phenology metrics)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单纯考虑温度因素的积温模型并不能够预测大尺度下的草原萌芽时间,而综合考虑温度、光照与水分的物候模型能够取得时空一致的预测结果,并与站点观测结果吻合良好。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该中心教师辛秦川博士,合作者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Broich博士,以及清华大学地学中心的宫鹏教授。 生态系统的春季萌芽时间,即植被返青期,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影响着动物微生物的活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增减。草原生态系统的物候变迁对气温的改变尤为敏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良好指针。过去几十年间的观测资料显示,高寒干旱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指农作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碳总量,与粮食产量密切相关。卫星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尺度的陆面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光能利用率模型,从而也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估算。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已获业界广泛认可的MODIS卫星数据产品在被誉为“世界粮仓”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出现显著低估,从而引起相应的科学争议。 针对这一争议,清华大学地学中心研究团队利用通量塔数据、遥感数据、农业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对MODIS卫星数据产品进行了全面的验证研究。研究发现,MODIS卫星数据产品在美国中西部的通量塔站点均出现大幅低估(图一)。基于七个通量塔站点的观测数据,玉米与大豆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分别是MODIS卫星数据产品的2.67倍和1.57倍;而基于四年的郡级国家统计数据,玉米与大豆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分别是MODIS卫星数据产品的2.48倍和1.13倍。研究结...
2013年12月23日上午,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会在我校FIT楼会议室举行。教育部科技司副处长明媚以及我校科研院、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相关领导及实验室成员等20多人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验收会邀请了国家气象局丁一汇院士等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参与验收。 会上,主办方教育部科技司明媚副处长首先代表教育部作了整体性发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广文教授对实验室的建设执行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具体从人才队伍、科研进展、硬件建设、学术交流4个方面汇报了实验室成立近3年来的工作进展。 专家们在听取杨广文教授的汇报后,对实验室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验收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讨论,形成了统一的验收意见:认为依托于清华大学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