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来源:中国气象报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4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 贾敏

2013年,接踵而来的重污染天气事件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那么,在温室气体减排与污染物调控之间有着怎样的解决策略?可否利用气候模式以及气溶胶的不同特性为政府优化减排“献策”。清华大学教授王斌有其独特观点。

不同行业排放出的气溶胶“秉性”不同

王斌介绍,气溶胶家族谱系庞大。按照身材划分,有娇小的PM1、PM2.5,还有相对庞大的PM10等等。同时,每个气溶胶颗粒所含成分不同,对于大气产生的升降温影响亦截然相反。气溶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热情似火”的黑炭类气溶胶,它不仅会污染空气,还会带来如温室气体一样的增温效应,可以说是减排的“双重祸首”;另一类是“冷若冰霜”型的硫酸盐、硝酸盐类气溶胶,它们尽管会产生污染,但是能够冷却大气,减少温室效应,可谓利弊参半。

不同行业,包括路面交通业、民生生物燃料、畜牧业、航空等都会排出不同种类的气溶胶,如若其冷暖效应可以抵消,或者呈现出偏冷性特征便可暂时“不予追究”;相反,如若其偏暖性特征较强,则需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利用清洁能源或实施清洁技术,从而带来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赢效果。

气溶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

“气候有其自身的冷暖变化规律,这是其内部固有的‘变率’。”专攻气候模式的王斌介绍说,像过去的“南涝北旱”年代际尺度长达30到50年,这便是自然内部的变化规律,与海洋上的年代际振荡息息相关。这种年代际振荡也被认为是地球或者海洋自身固有的内部变率。

但与此同时,气候也会受到外部因素,如“气溶胶家族”的影响。王斌认为,尽管不能动摇其根基,但是也会产生“雪上加霜”或者“雪中送炭”的加重或者减缓效应。

一般来说,大气中的冷却型气溶胶明显多于加热型气溶胶。

我国是受季风影响国家,季风的大小受到海陆温差的显著影响。一般来说,风是从较冷的地方向较为温暖的地方吹拂,海洋和大陆之间的冷暖差异越大,季风强度就会越大,影响范围也会越广阔。由于陆地上的气溶胶数目远远大于其在海洋上空的数量,因此使海陆温差有所减小,这使得季风风力减小,并影响不到更为偏北的地区,从而也对加重“南涝北旱”局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与此同时,季风也会影响气溶胶的浓度。风力减小,气溶胶无法被“扫地出门”,便会相应增多,浓度上升。

气候—化学相互作用模型可为优化减排献策

在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尽量不影响经济发展。而利用气候模式以及气溶胶的不同特性便可为政府优化减排“献策”。

王斌认为,仅仅知道各个行业目前的加热或者冷却效应不足以为政府未来的长期优化减排“分忧”。“因为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各个行业的排放物也在不断更迭。”王斌说。

利用气候-化学相互作用模式,便可以模拟过去和预测未来的降水、温度以及风场等各方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同时,将污染物排放的历史清单以及未来排放情景输入模式,还可估算出过去和未来气溶胶的分布浓度。随后,根据气候和气溶胶的相互作用和对历史模拟结果的评估,可重新给出未来10到30年不同种类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的情景,从而计算出各个行业排放出的气溶胶到底会产生加热亦或是冷却的辐射效应。

“目前,我们正在致力有关于此的973研究,2013年这一项目将正式结题,预期可以帮助政府在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之中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王斌认为。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3年12月24日三版 责任编辑:赖敏)

上一篇: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下一篇:林光辉教授专著《稳定同位素生态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