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民窟是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类居住现象,其服务短缺与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0亿人生活在城市贫民窟中。受限于数据覆盖不足、空间尺度粗糙及识别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现有的贫民窟监测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严重制约了精准减贫、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平服务供给等工作的有效推进。针对上述挑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对地气系统的冷却辐射强迫被认为有可能抵消温室效应。大气中人为气溶胶的增加影响水云中云滴的粒径分布(云滴谱型),进而引发云辐射强迫的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离散效应,是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卫星数据的相关全球定量方法,当前基于观测估算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通常忽略离散效应,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系统性偏差。另外,当前气候模式中的云滴谱型参数化方案几乎都基于区域性的飞...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多样性日益受到气候预测与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重视。西风爆发(Westerly Wind Bursts, WWBs)作为热带太平洋难以预测的大气瞬变过程,其触发厄尔尼诺及影响事件分型的作用已被广泛讨论。然而,在ENSO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下,西风爆发与海洋开尔文波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中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为深化对ENSO多样性成因的科学认识,清华大学地球系统...
火电、钢铁、水泥等全球重点工业行业作为气候治理的关键领域,的碳排放占全球人为源排放总量的50%以上。当前,这些行业正处于设施规模化退役或低碳改造的战略转型期。传统上,设施退役或改造主要基于运行年限、产能规模、碳排放强度及能效等技术指标。然而,随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难减排行业的重要选项,工业设施的CCUS部署高度依赖于地质封存资源的可达性,仅基于技术指标的路径设计已难以满足转型需求...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下,城市热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树木作为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的核心要素,其显著的降温效果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树木降温效果与树木高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大尺度上的研究仍显不足,相关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量化与探讨。这不仅制约了城市热环境优化建议的提出,也阻碍了中尺度城市气候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为应对这一挑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徐冰教授课题组针对中国305个...
构建以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和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核心技术途径。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在电力供给侧改变风光出力,在需求侧影响用电负荷,进而加剧未来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的供需失衡风险。为应对极端气象条件下出现的短时供需缺口,往往需要配置更多火电容量或储能系统,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导致电力系统成本增加。因此,量化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
减缓气候变化能通过减少空气污染排放,增加绿色出行,以及调整健康饮食结构等方式提升公共健康水平,这将为开展气候行动提供更强的动力。《COP28阿联酋气候与健康宣言》呼吁制定并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健康协同效益的碳减排政策。因此,对碳减排行动的成本、健康协同效益及其成本有效性进行系统性评估十分有必要,也能支撑国家在制定自主贡献目标中系统整合健康效益。尽管气候政策的健康协同效益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当前全球气候...
中国作为主席国推动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被国际社会视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趋势的历史性成果,其中,行动目标3提出的“30×30”承诺——即到2030年保护地球30%的陆地和海洋——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然而,在框架实施过程中,“全球南方”国家普遍面临空间数据缺乏、评估工具薄弱、保护能力不均等多重挑战。尤其在气候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