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清华论坛第65讲在主楼接待厅举行。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主编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博士做客清华论坛,作了题为“人类的未来:理智的乐观或是悲观的期待”(“The Future of Humanity:Rational Optimism or Hopeful Pessimism?”)的精彩演讲。 在演讲中,霍顿博士从生命的起始、人类的进化开始谈起,提出人类必须思考自己的未来,唤起大家对整个星球健康的关注。 理查德·霍顿博士讲解人类的未来。 他谈到,目前人类面临的危机很多是全球性的,国与国之间亦或国家内部之间必须携手共同寻找解决危机的途径。比如气候变化和流行病所引起的后果往往是全球性、动态的,单凭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国家是无法解决的。很多人类的健康问题也不是凭借医生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比如世界范围内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目前,虽然对于很多疾病而言,医学上的治疗手段已比较成熟,但由于政策和经济上的原因,导致目前人类的健康...
2017年1月9日至25日, 地球系统科学系赵圆圆、冯多乐、宫鹏一行3人赴东非的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三国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地表覆盖数据,重点采集了竹林样本以及与竹林易混淆的植被类型样本。本次考察内容是完成国际竹藤组织(INBAR)委托的全球竹林制图项目的一部分。所收集的野外数据既能支持东非三国的竹林制图,又有助于非洲农田、天然林和人工林、草地等专题制图。 地学系师生在三国的野外考察得到了当地林业部门或者环境部门的支持与当地专家讨论确定最有代表性的考察路线,尽量在考察中覆盖更多的气候类型和地貌单元。总考察行程三千三百余公里, 共收集了八百多个样本,丰富了多年来不断完善的全球地表覆盖野外观测样本库。 1月13日至14日,研究组师生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功开展了一次地表覆盖制图培训。参加培训的18位成员来自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卢旺达四个国家。培训中介绍了清华大学主导完成的一系列全球地表覆盖制图产品及区域应用...
清华新闻网12月30日电(记者 李 婧)12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成立大会在主楼后厅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薛其坤,地球系统科学系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副主席陈左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曾庆存等16位院士及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主持。 邱勇、徐冠华(右三)、陈左宁(左二)、陈宜瑜(右一)、宫鹏共同揭牌。 邱勇向地球系统科学系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地球科学是解决当今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受到世界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具有系统性、交叉性和定量化的特点,代表着地球科学的主流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球系统科学系是清华学科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希望地学系充分利用清华多学科优势,集聚一流的师资,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
在清华大学地学中心,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兢兢业业,静心科研,为建设美丽蓝天添砖加瓦;他严谨笃学,甘为人梯,以自己的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学生。他就是地学中心的张强教授,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空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对于PM2.5的长期暴露导致中国2013年有90余万人过早死亡。面临着空气污染带来的巨大健康威胁和经济损失,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空气污染的来源到底是什么?人类活动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才能改善空气质量?从清华到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再到回国,张强始终致力于回答上述问题。他以大气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研发为主要目标,在排放清单方法学及排放驱动力分析、区域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研发及应用、排放校验与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强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动态的排放清单方法学体系,识别出了中国人为源排放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开发出在线排放清单...
近日,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宋庆妮在《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ccessing the impacts of bamboo expansion on NPP and N cycling 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subtropical China”的研究论文,地学系卢麾副教授和江西农业大学杨清培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地学系杨军副教授为共同作者。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也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然而,遥感监测和森林调查发现我国南方许多阔叶林在遭受人为或自然干扰后,被周边毛竹严重侵入,也就是毛竹扩张,该现象引起了生态学界和林学界的广泛关注。毛竹向阔叶林扩张引起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功能与养分循环过程。为了评价毛竹扩张对阔叶林生态系统NPP和N循环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研究站,比较分析了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分别代表扩张前后)生态系统NPP、N库和N流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毛竹扩张(1)...
清华新闻网12月30日电(记者 曲 田)12月26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地球系统科学系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参加新成立的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年终工作交流会,并就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交叉科研等情况进行调研。 邱勇在调研座谈会上说,清华大学成立国内高校首个地球系统科学系,高起点、高水平地复建地学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又一重要举措。当前,学校正在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和国际化进程,向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目标稳步迈进。 邱勇表示,希望地学系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改革进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全球变化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有效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组织多学科开展交叉研究。二是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注重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人才,着力培养年轻教师。三是打造地学系的专属“亮点”...
近日,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吕宝磊在环境领域权威杂志《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论文”Daily estimation of ground-level PM2.5 concentrations at 4 km resolution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by fusing MODIS AOD and ground observations”。该论文融合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针对两类数据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高级统计方法,在4公里的空间分辨率上完成了对京津冀区域PM2.5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地学中心白玉琪副教授,徐冰教授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Armistead G. Russell教授。该论文也是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Departm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Tsinghua University)为通讯单位的第一篇科学论文。 京津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排名靠前的重度空气污染地区,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 污染。目前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还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空间覆盖十分有限,监测网络空白明显。卫星数据虽然具有连续观测的能力,...
清华新闻网11月18日电 11月17日,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016)上,中科院软件所杨超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薛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付昊桓、北京师范大学王兰宁等共同领导的团队所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该奖创办30年来我国在此大奖上零的突破,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发展的新里程碑。 “戈登·贝尔”奖获奖证书。 这一成果是由中科院软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成果发表于今年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论文题目为《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10M-Core Scalable Fully-Implicit Solver for Nonhydrostatic Atmospheric Dynamics),杨超、薛巍、付昊桓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甘霖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作者共12人、其中7人来...
9月6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同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Global climate forcing of aerosol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的研究长文(Article),首次揭示了全球多边经济贸易活动中隐含的气溶胶污染对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林金泰教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同时,林金泰教授与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黄毅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引起区域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以及与云和降水过程相互作用等方式,改变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和辐射强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意味着产品的消费地和生产地分离,相应的污染物排放从消费地区转移到生产地区,从而改变了全球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因此,国际贸易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