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吕宝磊在环境领域权威杂志《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论文”Daily estimation of ground-level PM2.5 concentrations at 4 km resolution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by fusing MODIS AOD and ground observations”。该论文融合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针对两类数据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高级统计方法,在4公里的空间分辨率上完成了对京津冀区域PM2.5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地学中心白玉琪副教授,徐冰教授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Armistead G. Russell教授。该论文也是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Departm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Tsinghua University)为通讯单位的第一篇科学论文。 京津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排名靠前的重度空气污染地区,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 污染。目前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还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空间覆盖十分有限,监测网络空白明显。卫星数据虽然具有连续观测的能力,...
清华新闻网11月18日电 11月17日,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016)上,中科院软件所杨超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薛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付昊桓、北京师范大学王兰宁等共同领导的团队所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该奖创办30年来我国在此大奖上零的突破,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发展的新里程碑。 “戈登·贝尔”奖获奖证书。 这一成果是由中科院软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成果发表于今年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论文题目为《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10M-Core Scalable Fully-Implicit Solver for Nonhydrostatic Atmospheric Dynamics),杨超、薛巍、付昊桓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甘霖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作者共12人、其中7人来...
9月6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同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Global climate forcing of aerosol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的研究长文(Article),首次揭示了全球多边经济贸易活动中隐含的气溶胶污染对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林金泰教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同时,林金泰教授与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黄毅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引起区域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以及与云和降水过程相互作用等方式,改变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和辐射强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意味着产品的消费地和生产地分离,相应的污染物排放从消费地区转移到生产地区,从而改变了全球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因此,国际贸易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图为...
7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地学中心”)2016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主楼接待厅隆重举行。2016届全体36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毕业生亲属和中心教师出席了典礼。这是地学中心首次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 师生合影留念。 在播放一段以回顾毕业生成长历程的短片之后,中心党总支书记罗勇教授宣布典礼正式开始。全体参会人员首先起立唱国歌。随后,中心副主任张强教授宣读了地学中心2016届毕业生及优秀毕业生名单。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的李雪草同学借助视频从美国发表毕业感言,感谢清华大学和地学中心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遇。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生毕业生”称号的崔洪阳同学回忆了在清华学习和生活点滴。2015届毕业生张斌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发言,和毕业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切身工作经验和体会。 左图:宫鹏教授与毕业生合影。 右图:罗勇教授主持毕业典礼。 左图:张强教授宣读毕业生名单。右图:导师代表林岩...
6月2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超算大会发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首次亮相,一举夺冠。“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市、清华大学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委托给清华大学管理运营,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和人才等优势,积极开展软件开发,着力推动超算应用,努力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业培育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高端平台与高端要素的优势叠加、超算应用和产业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 获奖证书。 颁奖现场,左起: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软件工程师杨晋喆,清华大学地学中心副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机无锡中心副主任付昊桓,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霍斯特·西蒙(Horst Simon)。 “神威·太湖之光”的研制成功,即是“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部署,也是国家长期支持、技术积累...
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工作,并与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李克强总理一行等到清华大学的第一站是在校史馆展厅听取清华大学新百年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地学中心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系列成果展板前,李总理听取了地学中心宫鹏教授就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技术研发与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合作研究、以及中心围绕该技术开展的数据获取、科学发现、应用推广方面的成果汇报。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率先开展的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制图、在大区域禽流感传播和我国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具有巨大健康协同效益方面的新认识、以及大尺度农业旱灾风险评估和逐日粮食减产预报方面的新技术。 宫鹏教授向总理赠送了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地学中心承担完成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非洲土地覆盖专题)》的中文简版,以及地学中心参与、国际著名刊物《柳叶刀(Lancet)》委托的“健康与气候变化”和“星球健康”报告的中译本样书(...
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的水汽通道的发现 首次揭示印度平原的深对流为青藏高原西南部提供了夏季降水来源 清华新闻网3月8日电虽然远离大洋,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青藏高原西南部夏季降水还是可以达到300毫米左右。相反,北美的亚利桑那和南美智利虽然离海较近,上游阻挡的山脉比喜马拉雅山脉还低,但降水稀少,并形成一些沙漠。这是为什么呢? 3月7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林岩銮副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董文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印度平原深对流影响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夏季降水”(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trolled by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Indian subcontin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印度平原上的深对流系统为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提供了主要来源,这意味着未来印度季风的变化,通过影响对流的发生发展将直接影响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到高原上冰川的增长和...
2月20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在清华大学的一间会议室里,汇集了国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共同见证了第四届清华-浪潮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的颁发。北京大学张霖、北京师范大学缪驰远、清华大学付昊桓和刘利、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何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孙颖共6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这项国内唯一的计算地球科学奖的新一届获奖人。 第四届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青年人才奖颁奖 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是国内计算地球科学领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人才奖励计划,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浪潮集团联合设立,旨在促进国内地球系统科学与高性能计算交叉领域的研究,推动交叉青年人才培养。奖励基金下设青年人才奖和优秀学生奖,其中青年人才奖每年颁发一次,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推荐候选人,经过专家评审团的审核之后,最终确定奖项得主。 与往年相比,今年清华-浪潮计算地球科...
近日,地学中心教师徐世明在《地球科学模式发展》(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 简称:GMD)杂志发表题为“基于施瓦茨-克里斯托弗共形影射的全球海洋模式网格生成”(On the use of Schwarz–Christoffel conformal mappings to the grid generation for global ocean models)的研究论文。 图1.基于施瓦茨克里斯托夫映射的全球海洋模式网格 该论文提出了针对高分辨率海洋模拟的新型网格系统,可有效解决海陆分布相关过程模拟精度较低、大规模计算效率受限等问题,并可有效利用现有海洋模式开展多尺度模拟。通过结合复变函数的数学理论和地球流体模拟这两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将近年来共形影射构造方法的最新进展成功应用于全球海洋模式的网格构建和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为提升现有海洋模式的科学应用、模型品质、以及计算特性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图2.基于多连通区域的施瓦茨-克里斯托夫共形影射 海洋模式网格是气候研究是季节预报中海洋模式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