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生论坛 暨清华大学第522期博士生论坛 邀稿通知(第一轮) 注册网址:http://123.206.53.12/gcs 全球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健康造成显著影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在2015年10月联合著名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特邀报告,首次提出“星球健康”的概念,即人类健康和文明应依赖于繁荣的自然系统和对自然系统的明智管理,保护“星球健康”是人类应对全球变化行动的终极目标。报告呼吁,应重新定义社会繁荣的标志,重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为促进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合作,鼓励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全球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将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生论坛暨清华大学第522期博士生论坛,论坛主题为...
3月22日,地学系博士生周璐作为第一作者、导师徐世明助理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 The Cryosphere》“冰冻圈”杂志发表题为“On the Retrieval of Sea Ice Thickness and Snow Depth using Concurrent Laser Altimetry and L-Band Remote Sensing Data”的学术论文,并入选《The Cryosphere》亮点论文(Highlight Article),该刊每年遴选出12篇左右优秀论文作为亮点论文。文章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数据融合算法,通过将激光高度计卫星和L波段被动微波遥感卫星数据进行结合,同时反演海冰厚度和冰上积雪厚度这两个关键参量,并可有效降低现有依赖单颗卫星算法的反演误差。 海冰厚度和冰上积雪是极地冰冻圈水循环的重要参数,其在气候变化研究、同化及导航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传统海冰厚度反演基于高度计卫星,其精度主要受限于对冰上积雪的估计。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海冰厚度的观测资料是基于气候态观测或者再分析资料的冰上积雪厚度数据,这些积雪厚...
2月15日,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崔晓伟在博士生崔晓伟在农林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发表题为”中国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固碳潜力相对强于陆地森林“(Stronger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mangrove wetlands with respect to terrestrial forests in subtropical China)的文章。文章围绕中国亚热带地区红树林湿地与陆地森林的固碳潜力差异分析,利用涡度相关观测技术获取红树林湿地和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的CO2交换数据,发现红树林生态系统相对陆地森林具有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低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的特征,阐述了红树林湿地固碳潜力高于陆地森林的机理过程。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地学系林光辉教授。 陆地森林在减缓气候变暖中起着重要的”碳汇“作用,同时红树林湿地被认为是碳密度最高的热带生态系统之一。但是关于红树林湿地与陆地森林的固碳潜力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未有针对两种生态系统间的固碳潜力定量...
“一脚踩在陆地,一脚踏入海中。”如此神奇的两栖植物便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发达的根系和顽强的抗性使它们成为保护我国海岸线安全与近海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卫士”。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湿地在降解污染物、净化城市污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河口海岸食物链、促进近海渔业、促淤和防浪护堤,以及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垃圾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海边围塘养殖、港口建设、水盐平衡的扰动等问题造成的环境破坏对红树林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威胁,再加上长期对红树林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红树林面积锐减,多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这样一群来自清华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顶着烈日,迎着海风,日复一日在泥泞中担任红树林的守护者——他们就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林光辉教授课题组的成员。在第22个“世界湿地日”(2月2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走近他们的故...
致关心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设的领导与各界朋友的 感谢慰问信 尊敬的各位关心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设的领导和朋友,您好: 值2018新春来临之际,谨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吉祥!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在您的关心和支持下刚刚走过第一个年头。回顾2017年,在清华大学的领导下,在徐冠华院士为主任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地学系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首先,2017年白玉琪、Jonathon Wright、黄文誉、武海平四位教师职称获得提升,张强获得长江学者称号,并有三位新教师即将加盟。 第二,教育教学方面。地学系教师开出22门研究生专业课程,8门本科生专业辅修课程和一门通识课程。目前在读研究生达到221名(其中143名为博士研究生)。2017年4名同学获得国内外学术奖项。 第三,科研方面。2017年,地学系教师牵头成功申请3项重点研发项目,地学系教师联合兄弟单位研发的公共集成地球系统模式(CIESM)初步定型,发表SCI论文超过210篇,包括在Nature、Nature Cli...
6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17年毕业典礼在蒙民伟科技大楼M层报告厅隆重举行。加纳共和国驻华公使、办公室主任马卡洛斯·阿肯邦(McArios Akanbong)、加纳共和国驻华第一秘书菲力克斯·阿萨(Felix Eddie Arthur)、清华大学职业发展中心主任林成涛、地学系主任宫鹏、党总支书记罗勇、副主任武海平和副主任张强等院系领导、导师代表、2017届全体毕业生和部分毕业生亲属参加了典礼,典礼由党总支书记罗勇主持。 地学系党总支书记罗勇教授主持典礼 地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宣读毕业生名单 典礼开始前, 研工组新闻中心的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毕业生研究生涯短片,回顾了本届毕业生的成长片段。罗勇教授随后宣布典礼正式开始,现场国歌响起,全体师生亲友起立唱国歌。紧接着,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宣读了地学系2017届毕业生及优秀毕业生名单。地学系吕宝磊获评2016-2017学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汪伟获评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银奖”,王彦获评2...
6月20日电 北京时间6月19日17时许,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ISC 2017)发布超级计算机500强(Top 500)最新榜单,基于国产众核处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 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以及每秒 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继2016年之后再次斩获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榜单500强第一名。 获奖证书。 颁奖现场。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2016年,无锡市、清华大学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协议,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委托清华大学管理运营,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软件开发,着力推动超算应用,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产业培育的良性互动。为实现高端平台与高端要素优势叠加、超算应用和产业协同,合作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由计算机系教授杨广文担任中心主任,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担任中心副主任。 清华大学科研人员...
6月3—5日,地学系组织了“2017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高校130余名学生提交的报名材料。经过初步筛选,确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26所高校,本科前三年(或前5学期)总评成绩排名在本校同年级本专业前10%的50余位优秀大学生前来参加夏令营。 林光辉教授解答营员提问 开营仪式上,地学系副主任武海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并介绍了夏令营的活动要求,系教学副系主任张强介绍了免试录取研究生的政策,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随后各课题组的教师们分组重点介绍了各自的科研方向和特色。 营员自我介绍 通过三天充实、丰富的日程安排,营员们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与地学系的教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个人展示、互动讨论等形式最终完成选拔工作。 营员倾听 夏令营师生合影 夏令营旨在促进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增进国内高校优...
4月15日下午2点,U-RUN2017清华大学校园马拉松在校园内鸣枪开赛。本次赛事是清华大学106年校庆的特色活动之一,分别设置了男子、女子10公里和男子、女子半程共四个组别。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均设在清华大学紫荆操场,沿途经过图书馆、西体育馆、二校门、新清华学堂、主楼等标志性建筑,使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也能欣赏校园美丽的风光。 图为:学生跑过新清华学堂留影 图为:学生手持系旗跑过二校门 地学系学生积极参与了本届校园马拉松,约40人完成比赛,其中更有两名同学成功完成半程项目。同学们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轻松上阵。在比赛过程中大家相互鼓励,不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每一位参与者均顺利完成比赛。赛后,同学们也获得了象征勇气的参赛奖牌和证书。 图为:参赛学生孙宏伟顺利完成比赛留影 图为:部分参赛学生庆祝顺利抵达终点 图为:部分学生合影 图为:地学系参赛同学合影留念 重视长跑一直是清华大学重要的体育传统和特色,同学们也用实...
4月28日下午,“世界清华说·Friday Talk”系列活动在紫荆公寓22号楼一层国际学生学者中心活动室举行。本期活动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下称“地学系”)研究生会主办,邀请了被同学们誉为“人生赢家”的地学系留学生哈文·盖·哈克汉(Kwame Oppong Hackman)作为主讲嘉宾。哈文来自西非国家加纳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hana),目前师从地系宫鹏教授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今年6月,他也将成为清华大学的第一位加纳籍博士毕业生。 图为:活动主持人地学系博士生那慧(Nabeela) 16点,在来自巴基斯坦的地学系博士生那慧(Nabeela)的主持下,活动正式开始。哈文首先向大家热情介绍了他的祖国——加纳。加纳位于西非,因盛产黄金和可可,有着“黄金海岸”、“可可之乡”的美誉。今年正值加纳独立60周年,哈文特别提到了曾对祖国独立作出卓越贡献的先驱,以示纪念。 图为:哈文讲述求学经历 接下来,哈文向观众讲述了他十分励志的求学经历。哈文来自加纳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