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Bulletin近期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元胞自动机降尺度方法的1km分辨率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2010-2100)》(A cellular automata downscaling based 1 km global land use datasets (2010-2100))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李雪草博士。这是首套全球尺度上、包含了到2100年在四种气候变化情景下1k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地学中心俞乐副教授、宫鹏教授、中山大学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研人员参与完成了该项研究。 ? 随着联合国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需要了解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以便合理规划使用土地资源。详细的未来土地利用数据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数据。已有的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数据在空间尺度上往往较粗(50km级),难以支持在区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应用(例如,对于城市化研究而言,城市的空间形态在50km的空间尺度下无法被反映...
日前,地学中心博士生赵圆圆以第一作者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论文,提出了独特的多时相地表覆盖制图的方法,以气候和地形复杂的智利为例,为了能让产品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细化分类系统,通过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多时相训练样本集,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确定特征组合,利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时相影像提升分类精度。同时完成的还有多季节地表覆盖图,利用综合的地表覆盖图纠正逐个季节的地表覆盖图,并分析了智利不同区域的地表覆盖主要季节变化类型。 图1:智利不同季节的地表覆盖图(图例中只显示了一级类和部分二级类)。 图2:地表覆盖存在季节变化的区域以及不同区域地表覆盖季节变化的主要类型。 本研究由清华大学地学中心生态遥感研究组宫鹏教授牵头,与智利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合作完成。在该研究组提出动态地表覆盖制图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国家尺度的30米分辨率制图,为农业、生态、水...
地学中心李丛丛博士作为第一作者题为“An all-season sample database for improving land cover mapping of Africa with two classification schemes”的研究论文被《国际遥感》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接收。该项研究是在地学中心牵头完成的全球地表覆盖制图FROM-GLC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一套可以用于多时相图像样本解译的工具,建立了第一套用于全非洲季节动态地表覆盖制图的多季样本库。它包括15799个训练样本单元和7430个验证样本单元。而对于每个样本单元,除了记录植被生长季的地物类型,也同时记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地物类型。本研究同时对样本的代表性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为如何更好地利用样本库分类给予了详实的建议。该文的通讯作者是宫鹏教授。 宫鹏教授在年初发表的“全球地表覆盖制图新范式”一文中提出了穷尽全球典型地物光谱、一劳永逸、建设普适样本库的理念。该样本库在时间上的代表性接近普适样本库的新概念。该样本库建设...
近日,地学中心博士生姚遥在《地球科学模式发展》(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简称:GMD)杂志发表题为“通过耦合复杂热力学海冰模式HIGHTSI改进WRF模式对海冰表面的模拟”(Improving the WRF model's (version 3.6.1) simulation over sea ice surface through coupling with a complex thermodynamic sea ice model (HIGHTSI))的研究论文。 海冰在目前的区域模式中通常被简化处理,如WRF模式中的Noah海冰模块,由于对积雪过程的描述不足和缺少海冰热力学生长和消融过程,存在着海冰内部能量不守恒的问题。基于北冰洋表面热收支试验(SHEBA)作为验证观测,发现Noah海冰对海冰温度的低估在冬季可超过10℃。敏感性试验表明这种偏差主要来源于上述能量不守恒问题。复杂的热力学海冰模式HIGHTSI,可以更好地处理海冰内部的能量平衡,这显著减小了模拟海冰温度的偏差。WRF模式在耦合HIGHTSI之后,可以更好地模拟海冰表面温度和辐射通量,地表温度、2米高度...
近日,地学中心博士生李纹宇作为第一作者,宫鹏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coastline dynamics in western Florida with a 30-year time series of Landsat imagery”的研究论文。 观测海岸线侵蚀或堆积的动态过程对于深入理解海岸线变化的驱动因子具有重要意义,而评估海岸线的变化趋势也可为海岸带保护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虽然前人在海岸线变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由于数据所限,所呈现的结果均观测频率低而时间跨度大,故只能粗略地估算海岸线进退的速率,而难以将海岸线变化的动态过程与数值模型及气候或人类活动的驱动数据相结合,以准确地分析海岸线变化的原因或预测趋势。美国Landsat卫星数据使逐年观测海岸线成为可能。本研究以佛罗里达西海岸一条长约130km的淤泥质海岸为研究区,提出了亚像元尺度提取海岸线的方法,探讨了利用Landsat数据实现逐年观测海岸线的可行性。验...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吕宝磊为第一作者,白玉琪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在环境科学权威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融合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的方法提高地面PM2.5 浓度估计精度:以中国北方为例”(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Daily PM2.5 Distributions Derived from the Fusion of Ground-Level Measurements with Aerosol Optical Depth Observations, a Case Study in North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合作者包括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Yongtao Hu和Armistead Russell,以及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Howard Chang。 图 1 ES&T在线发表该论文 中国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 污染。认识其健康效应,发生过程和污染特征等均需要以可靠地地面观测为基础。但尽管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包含1500余个站点的监测网络,由于这些站点更多的...
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的水汽通道的发现 首次揭示印度平原的深对流为青藏高原西南部提供了夏季降水来源 清华新闻网3月8日电虽然远离大洋,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青藏高原西南部夏季降水还是可以达到300毫米左右。相反,北美的亚利桑那和南美智利虽然离海较近,上游阻挡的山脉比喜马拉雅山脉还低,但降水稀少,并形成一些沙漠。这是为什么呢? 3月7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林岩銮副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董文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印度平原深对流影响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夏季降水”(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trolled by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Indian subcontin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印度平原上的深对流系统为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提供了主要来源,这意味着未来印度季风的变化,通过影响对流的发生发展将直接影响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到高原上冰川的增长和...
近日,地学中心博士生程渠作为第一作者,宫鹏教授为通讯作者在《PLoS被忽视的热带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简称PLOS NTD)发表了题为“气候和输入病例的时间是2014年广州市登革热暴发的决定因素:从数学模型得到的证据”(Climate and the Timing of Imported Cas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Dengue Outbreak in Guangzhou, 2014: Evidence from a Mathematical Model)的研究论文。论文的合作者还包括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智聪主任医师,景钦隆主管医师,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分校的Robert C. Spear教授和John M. Marshall助理教授。 如图:不同模拟情景下每日报告病例数曲线。(a)推迟2014年输入病例的日期;(b)提前2013年输入病例的日期;(c)改变2014年输入病例的日期为3月1日至11月30日,记录最终暴发规模;(d)改变2014年灭蚊行动的日期,使其与2013年一致;(e)将2014年1月1日的Evi设置为0,去除垂直传播的影响;(f)提前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