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的水汽通道的发现 首次揭示印度平原的深对流为青藏高原西南部提供了夏季降水来源 清华新闻网3月8日电虽然远离大洋,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青藏高原西南部夏季降水还是可以达到300毫米左右。相反,北美的亚利桑那和南美智利虽然离海较近,上游阻挡的山脉比喜马拉雅山脉还低,但降水稀少,并形成一些沙漠。这是为什么呢? 3月7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林岩銮副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董文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印度平原深对流影响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夏季降水”(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trolled by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Indian subcontin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印度平原上的深对流系统为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提供了主要来源,这意味着未来印度季风的变化,通过影响对流的发生发展将直接影响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到高原上冰川的增长和...
近日,地学中心博士生程渠作为第一作者,宫鹏教授为通讯作者在《PLoS被忽视的热带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简称PLOS NTD)发表了题为“气候和输入病例的时间是2014年广州市登革热暴发的决定因素:从数学模型得到的证据”(Climate and the Timing of Imported Cas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Dengue Outbreak in Guangzhou, 2014: Evidence from a Mathematical Model)的研究论文。论文的合作者还包括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智聪主任医师,景钦隆主管医师,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分校的Robert C. Spear教授和John M. Marshall助理教授。 如图:不同模拟情景下每日报告病例数曲线。(a)推迟2014年输入病例的日期;(b)提前2013年输入病例的日期;(c)改变2014年输入病例的日期为3月1日至11月30日,记录最终暴发规模;(d)改变2014年灭蚊行动的日期,使其与2013年一致;(e)将2014年1月1日的Evi设置为0,去除垂直传播的影响;(f)提前201...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硕士生惠婧璇为第一作者、蔡闻佳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在《应用能源》(Applied Energy)在线发表了题为“应用多区域优化模型分析中国电力行业清洁发电技术的渗透屏障”(Analyzing thepenetrationbarriersof clean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in China’s power sector using a multi-region optimization model)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也得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雾霾严重、低碳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趋势下,中国电力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和清洁能源转型压力。清洁发电技术的高成本与区域间电网传输能力的不足都在阻碍着它们的发展。然而怎样的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能够帮助清洁发电技术突破这些障碍得到大幅应用?这一问题还很缺乏量化的研究与认识。因此本研究运用MESEIC (Multi-regional model forEnergySupply system and theirEnvironmentalImpaCts)模型计算了深度减排和2030年达峰...
发表“Mapping Urban Land Use by Using Landsat Images and Open Social Data”的研究论文 日前,地学中心胡腾云硕士作为第一作者,杨军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在《遥感》(Remote Sensing)上发表题为“Mapping Urban Land Use by Using Landsat Images and Open Social Data”的研究论文。地学中心宫鹏教授、博士生李雪草为文章的共同作者。 城市内部的详细土地利用信息,对于辅助城市规划与管理、了解城市内部不同性质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深刻的意义。然而由于传统制作方式耗费大量物力财力,该类数据在我国仅被少数部门掌握。传统中尺度遥感数据仅获取城市不透水层边界,无法给予城市内部与人为活动相关的土地利用信息;而单纯的公众开放数据,虽然可以有效反映城市内部人为活动规律,但由于数据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单纯利用开放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制图的准确性难以把握。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结合传统中尺度遥感数据Landsat与公众开放数据OSM(Open Street Ma...
近日,地学中心教师徐世明在《地球科学模式发展》(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 简称:GMD)杂志发表题为“基于施瓦茨-克里斯托弗共形影射的全球海洋模式网格生成”(On the use of Schwarz–Christoffel conformal mappings to the grid generation for global ocean models)的研究论文。 图1.基于施瓦茨克里斯托夫映射的全球海洋模式网格 该论文提出了针对高分辨率海洋模拟的新型网格系统,可有效解决海陆分布相关过程模拟精度较低、大规模计算效率受限等问题,并可有效利用现有海洋模式开展多尺度模拟。通过结合复变函数的数学理论和地球流体模拟这两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将近年来共形影射构造方法的最新进展成功应用于全球海洋模式的网格构建和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为提升现有海洋模式的科学应用、模型品质、以及计算特性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图2.基于多连通区域的施瓦茨-克里斯托夫共形影射 海洋模式网格是气候研究是季节预报中海洋模式的基...
2015年10月22日召开的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上公布,由清华大学地学中心参与实施的“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制”项目荣获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清华大学为第四获奖单位;中心研究人员俞乐副教授为第18位序获奖人。 图为获奖证书
11月12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蔡闻佳副教授等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短寿命建筑对水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Short-Lived Buildings in China: Impacts on Water,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定量化揭示了中国短寿命建筑对水资源、能源消耗及CO2排放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短寿命建筑有着巨大的环境影响”这一模糊认识有了更清晰具体的依据。地学中心蔡闻佳副教授是论文的第一作者。该论文也得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环境学院学者的支持和帮助。 现实中能够实际观测到的建筑部门的直接环境影响并不显著。但事实上,中国有40-50%的钢铁产品、90%的水泥以及其他许多资源能源密集型产品都是为建筑部门生产的,这些间接的环境影响使得建筑部门成为中国水资源和能源消耗、CO2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经测算,在2011年,中国有约7%的取水量、26%的...
今年10月,地学中心计璐艳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宫鹏教授为通讯作者在《遥感》(Remote Sensing)上发表题为“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the Water Surface Cover Type in the 30 m FROM-GLC Product”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赵永超研究员、耿修瑞副研究员为文章共同作者。 通过对宫鹏教授2013年全球30m制图FROM-GLC中水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分类结果的两个共性问题:1)阴影(包括山体和云阴影)误分,以及2)水-陆光谱混合区域混分。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套自动阴影识别和水陆边界重分类算法流程。该算法是基于对象的,用光谱信息和地形数据来自动识别山体阴影,用太阳-传感器-云这三者的几何关系自动识别云阴影,从而剔除被误分的水体。结果表明,FROM-GLC中30%以上的水体块实际是阴影,具体分布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1. FROM-GLC中误分为水体的山体阴影(红),云阴影(绿)和山体/云阴影(蓝)。 对于水路混合区域,我们利用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