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近日,地学中心博士生程渠作为第一作者,宫鹏教授为通讯作者在《PLoS被忽视的热带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简称PLOS NTD)发表了题为“气候和输入病例的时间是2014年广州市登革热暴发的决定因素:从数学模型得到的证据”(Climate and the Timing of Imported Cas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Dengue Outbreak in Guangzhou, 2014: Evidence from a Mathematical Model)的研究论文。论文的合作者还包括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智聪主任医师,景钦隆主管医师,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分校的Robert C. Spear教授和John M. Marshall助理教授。

如图:不同模拟情景下每日报告病例数曲线。(a)推迟2014年输入病例的日期;(b)提前2013年输入病例的日期;(c)改变2014年输入病例的日期为3月1日至11月30日,记录最终暴发规模;(d)改变2014年灭蚊行动的日期,使其与2013年一致;(e)将2014年1月1日的Evi设置为0,去除垂直传播的影响;(f)提前2013年的输入病例日期,并且将2014年1月1日的Evi设置为0。黑色的点表示2013年和2014年每日报告病例数目,灰色曲线表示输入“通过组”的637组参数后,模型输出的所有结果,红色曲线表示这些结果的中位数,蓝色阴影区域表示90%的置信区间。

文章运用数学模型,发现导致2014年出现登革热大暴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输入病例早,本地传播开始日期提前。在冬季来临使温度降低到不利于蚊媒孳生之前,本地流行较早开始,意味着病毒传播的时间延长,并且因病例是指数级增长的,传播天数的增加对于登革热暴发规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2014年5月和8月异常增多的降雨量,给蚊媒孳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造成蚊媒密度的增加,从而对暴发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模型结果还证明,2014年广州市政府部门采取的灭蚊行动是极其有效的。如果不采取任何灭蚊行动,最后的暴发规模将会是实际暴发规模的20余倍。模型结果表明,输入病例的控制是防止今后出现大规模暴发的重要手段。在3月到6月,尤其是在4月中旬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输入性病例的控制,可通过加强口岸管理等方式,尽早发现输入病例。

根据Thomson Reuters的2014年的文献引用报告,《PLoS被忽视的热带病》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4.446。

文章链接:

Cheng Q, Jing Q, Spear RC, Marshall JM, Yang Z, Gong P (2016) Climate and the Timing of Imported Cas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Dengue Outbreak in Guangzhou, 2014: Evidence from a Mathematical Model. PLoS Negl Trop Dis 10(2): e0004417. doi:10.1371/journal.pntd.0004417

http://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04417

上一篇:地学中心博士生董文浩和林岩銮副教授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

下一篇:地学中心硕士生惠婧璇在《应用能源》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