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蔡闻佳副教授等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短寿命建筑对水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Short-Lived Buildings in China: Impacts on Water,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定量化揭示了中国短寿命建筑对水资源、能源消耗及CO2排放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短寿命建筑有着巨大的环境影响”这一模糊认识有了更清晰具体的依据。地学中心蔡闻佳副教授是论文的第一作者。该论文也得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环境学院学者的支持和帮助。
现实中能够实际观测到的建筑部门的直接环境影响并不显著。但事实上,中国有40-50%的钢铁产品、90%的水泥以及其他许多资源能源密集型产品都是为建筑部门生产的,这些间接的环境影响使得建筑部门成为中国水资源和能源消耗、CO2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经测算,在2011年,中国有约7%的取水量、26%的能源消费、32%的CO2排放都可归因于建筑部门。此外,中国的建筑寿命普遍较短,远没有达到预期寿命,更远低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这使得中国要为相同的建筑存量付出成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代价。
此前关于建筑部门环境影响的研究,几乎都没有考虑到建筑寿命长短这个关键因素,这使得政策决策者缺乏对短寿命建筑环境影响的感性认识,也难以对相应政策的出台产生足够的刺激。
本研究通过详细的数据文献调查和对相关交叉学科的探究,采用科学方法巧妙克服了数据缺乏的难题,定量估算了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并依托基于时间序列的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模型,对1997-2011年期间中国建筑部门对资源、能源和气候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发现,若能延长中国建筑寿命,将大幅降低其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并减少CO2的排放。当前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仅为23.2年,若能将其延长至政府规定的预期寿命年限——50年,则仅在2011年,中国就能分别减少约58亿吨水资源消耗、1.27亿吨标准煤消费和4.26亿吨CO2排放,分别相当于比利时、墨西哥、意大利一年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如下图所示;而从累积效应看,在1997-2011年间,由于建筑寿命延长可节约的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碳排放将更为显著,可分别高达2011年中国全社会消耗和排放量的24.4%、39.6%、46.7%。

研究最后建议,中国应当高度重视当前建筑寿命过短的问题,应当加强城市规划的长远性、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建设、颁布更为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加强对老旧建筑的运营维护,同时改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如果我国建筑寿命能逐步延长,将极大降低其环境影响,有效缓解我国未来的资源环境压力。

根据Thomson Reuters的2014年的文献引用报告,《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5.33。
文献链接:
Wenjia Cai, Liyang Wan,Yongkai Jiang, Can Wang, Lishen Lin. Short-Lived Buildings in China: Impacts on Water,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24), 13921-13928.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est.5b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