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5日,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地学系2018级博士李浩然、2017级博士生翁宇威、钱煜坤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18级博士生徐韫致共同组成的团队获得一等奖及最佳调研报告奖。获奖证书团队以当前全国碳市场整体交易情况为背景展开调研,发现目前市场的交易活跃性较低,这既与碳市场运行机制有关,也受到发电企业所获配额整体供大于求、控排...
在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向社会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该评选是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两院院士、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和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推荐,经公示、初评和院士专家终评产生,旨在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
红树林作为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海岸带沿线,生境碎片化且分布不均匀,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传统的碳库调查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制约了长时间、大尺度区域开展红树林碳库分布的估算和监测,建立大尺度区域及时准确估算红树林碳储量的方法至关重要。对此,研究组以中国红树林代...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勇副教授课题组通过设计分辨率自适应对流参数化方案,研究其在全球气候模式(GCM)中对气溶胶模拟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供应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新兴经济体如何实现绿色低碳以及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由于宏观社会经济数据可获得性差、收集困难,目前已有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数据库中新兴经济体的数据信息在国家和部门层面不够详尽,阻碍了MRIO模型分析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历史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能力。针对上述...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访问副教授谢尔盖和课题组博士毕业生、耶鲁大学博士后武超(现为犹他大学博士后)联合中、英、美、德和南非等国研究人员,利用气候-火灾-碳循环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历史和未来火灾动态变化对全球气候-碳循环的反馈作用。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勇副教授课题组结合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多集合的气候模拟实验和温度-经济评估模型,研究了自1850年以来的历史土地利用通过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和逐日气温变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农业产量、能源供给、劳动生产以及人体健康等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此前观测研究证实,当一个国家的平均气温处...
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联合李伟课题组等国内外多个课题组,结合高分辨率生物量数据和油棕种植园面积变化数据集,估算了2001-2015年间油棕侵占森林造成的累积森林生物量损失,发现2007年之后油棕种植园扩张侵占了碳密度更高的森林。油棕扩张是热带地区森林砍伐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对热带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如固碳能力)构成威胁。但是,油棕扩张侵占森林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仍缺乏精细化的时空动态分析。现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