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历来高度关注包括欧盟和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减排政策,但却缺少对欠发达地区气候治理现状的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已经或即将实现碳达峰。以东非地区为代表的大部分“最不发达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虽然已经做出自主减排承诺,但受制于数据基础薄弱,难以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科学详实的碳排放清单是制定减排政...
当前,大气PM2.5污染导致我国每年超过100万人过早死亡,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同根同源,均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利用过程。因此,除聚焦于“减污”的空气污染末端治理措施外,致力于“降碳”的气候治理政策也能够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而带来空气质量改善和健康效益。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测算了中国未来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大气污染变化及环境健康效益,其中包括当前和未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健康...
干燥度指数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的气候指标之一。在传统的计算中,AI指的是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净辐射之比,但这一计算方法未能充分考虑陆地表面的空间差异特征(例如土壤质地和地形地貌)。为更好地反映这一影响,卢麾课题组发现,利用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刻画的蒸散发-土壤水耦合机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课题组利用自身研发的长时序日尺度地表土壤水分数据集和基于地表通量平衡理论估算的...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刘竹副教授课题组发文探讨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系统回顾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趋势和结构特征,评估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计划的进展,提出了各类挑战的应对措施。虽然目前围绕“双碳”目标开展的研究很多,但仍缺乏对中国低碳发展进展的系统评估。为此,刘竹课题组首先通过整理文献综述和资料,系统梳理了中国过去50年的二氧化碳历史排...
清华大学地学系关大博课题组首次开拓了福祉指数在城市层面的应用,提出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城市级的可持续发展量化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弥补现有城市级评估体系的欠缺。
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李伟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针对大规模生物炭施加对全球有机碳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李伟课题组在线发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全球大规模生物能源作物种植的生物物理效应,并探究了不同生物能源作物类型、种植区分布和种植面积对生物物理效应的影响。
11月29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张强课题组与同丹课题组合作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题为“全球电厂减排的健康协同效益对于退役策略和污染控制路径的依赖性”(Health co-benefit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depend on strategic power plant retirements and pollution controls)的研究论文,揭示火电行业碳减排的健康协同效益不仅取决于碳减排路径,同时还高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