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7月14日电(记者 李晨晖 摄影 李派)7月9日下午,校长邱勇来到蒙民伟科技大楼,就地学系学科规划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研,并主持召开理科发展座谈会。 邱勇讲话 在听取了理科规划进展汇报和几位系主任发言后,邱勇表示,清华理科发展到了关键时期,要明确目标和定位,在推动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上要有新思路,对理科发展要有战略性思考。学校制定发布理科提升计划(“双E”计划),各项工作还处在准备启动阶段,相关院系和部处要明确阶段性任务,推动行动计划的落实。 邱勇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归根究底要靠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基础学科,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强化学生的数理基础,提升基础学科的素养。清华理科基础雄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达到了新的高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构建具有清华风格的世界一流理科。 邱勇对清华理科的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6月27日~29日,清华大学地学系采用腾讯会议线上方式,成功举办2020年度全国优秀大学生“云”夏令营。经过对200多份报名材料的初选,最终有75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本科生受邀参加本届夏令营。 开营仪式上,地学系主任宫鹏对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表示欢迎,并向营员们介绍了清华地学学科的历史沿革、当前状况,以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等。系教学副主任张强介绍了夏令营的日程安排,评选优秀营员的相关政策等,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图1 宫鹏介绍地学系的发展概况 分组交流环节中,地学系每位教师逐一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状况。同学们就感兴趣的问题踊跃向老师提问。师生交流十分热烈。在后面的个人展示环节,营员们集中展示了个人求学经历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分组交流和个人展示,营员和教师彼此之间加深了认识,增进了了解。在此基础上,营员就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和教师进行了一对一深入交流。 图2 营员个人展示 地学系全国优秀大学...
2020年6月11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发表题为“基于全球人造不透水面GAIA的全球城市边界制图”(Mapping global urban boundaries from the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data)的论文,对外发布了全球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全球城市边界数据集。 过去30年来,全球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当前,全球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且城市人口的比例预计在未来将会继续增加。这些新增的城市人口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区域(例如东亚和非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评估城市建成区和周边生态环境依赖于空间显性的城市区域范围,对于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愈发重要。但目前这类数据特别是多时相数据的获取仍然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缺乏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较为一致的制图方法和相关的数据集。针对这一问题,宫鹏...
在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宫鹏教授的倡议和召集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委员会于2019年6月成立,旨在推动联合开展全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工作,为国家高质量城市建设、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更加精细的数据支持,致力于推进全球城市土地利用制图研究。在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委员会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有几十位遥感、土地利用专家加入该委员会,并且已于2019年7月、9月和12月,分别在北京、深圳、上海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2020年6月5-7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于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共有3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莅临现场,也有2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参会。 会议的第一部分是专家学者的工作进展报告。其中,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生董润敏代表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商汤公司介绍了基于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制图(FROM-GLC10)结果完成中国3米分辨率的地表覆盖制图。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杨俊静、河南大学环境规...
2020年6月3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关大博教授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合作发表题为“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对经济影响的评估”(Global supply-chain effects of COVID-19 control measures)的研究论文。此论文是全球首篇经过同行评议发表的针对疫情控制措施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评价的研究。本研究的评估结果显示中国虽在积极抗疫中承受了巨大损失,但把疫情持续时间降到最短,对全球其他国家产生了显著有利影响,且中国所实行的严格管理和有序放开举措,也最符合全球经济利益,对全球经济重启及产业链复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目前除了对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成本进行验证之外,研究不同防控措施对世界经济以及全球关键产业链的影响,对于减轻经济损失和指导经济恢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最新开发的全球灾害足迹核算模型,结合全球贸易及产业链数据库,从设定空间传播范围、控制措施的严格性、持续...
2020年6月3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科研团队在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发表题为“全球1982~2015年土地覆盖逐年动态及长期变化”(Annual dynamics of global land cover and its long-term changes from 1982 to 2015)的论文,对外发布了全球1982~2015年逐年长时序动态土地覆盖数据产品(GLASS-GLC)。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不断变化,人们迫切需要对全球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进行有效监测和全面分析。然而,当前全球长时序、全类别、高精度土地覆盖变化数据产品十分缺乏。针对这种情况,宫鹏教授团队研发了具有5 km空间分辨率和34年长时序逐年动态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产品GLASS-GLC。作为地球系统模式的关键输入参数之一,这套产品对于全球碳和水循环,植被动态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变化及模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作为农林生产、...
5月22日,清华大学地学系罗勇教授团队参加了2020年汛期气候趋势滚动预测电视电话会商会议,通过网络会商的形式提供2020中国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测结果,参与分析、研判和订正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议由国家气候中心联合水利信息中心在京共同举办,参加会商的还有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各区域气候中心。 罗勇教授团队通过与国家气候中心和地学系有关专家的合作,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展了全国汛期降水趋势的客观化预测方法研究和系统研制。在预测模型的训练过程中,既使用了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模式BCC-CSM1.1m,以及英国气象局的GloSea5模式、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SEAS5模式等多个业务预测模式结果,又充分利用了观测资料信息。测试表明,近两年(2018和2019年)模型的汛期降水预测回算PS评分均在70分以上。首次参加汛期气候趋势滚动预测会商,标志着该团队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级气候业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汛期旱涝灾害对我国...
地球系统科学系白玉琪长聘副教授日前被评为“第七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白玉琪老师长期从事地球观测数据和地球模拟数据的管理和服务的方法研究。他建立了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第一个有文献记录的”互联网OGC服务主动搜索模型;主持研发了CEOS全球卫星遥感影像聚合搜索系统(CWIC)和GEOSS的核心系统,实现了全球10大遥感数据中心1.9亿幅影像、全球183个对地观测数据中心10大类共计4.2亿观测资源的聚合搜索,国际访问量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CWIC的第一个中国数据节点,实现了中国研制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数据产品的国际共享;主持研制了清华大学第一项(中国第四项)ISO TC/211国际地理信息标准。 白玉琪老师现为国家遥感中心中国GEO部际协调小组支撑专家、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技术总体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委员、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基础设施工作组(GIDTT)中国国家代表之一、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