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关大博教授研究组构建了耦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环境效益分析系统和经济评估模型的灾害足迹模型,系统评估了2018年加州山火的灾害足迹,包括被摧毁和损坏的物质资本的价值、与空气污染暴露相关的健康成本,以及这些直接损失在区域级和国家级供应链网络中造成的间接损失。研究结果揭示了山火灾害的损失构成及损失的传导机制,为山火灾害的管理提供了关键信息。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在人类聚居区域发生大型火灾,就会为社会经济带来复杂的影响。火灾不但会烧毁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迫使道路关停,而且会释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些直接影响又会造成供应链扰动,冲击在供应链上不断传导,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火灾为社会经济造成的复杂影响,也给灾害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对火灾危害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刻理解其传导...
12月2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研究组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卫星遥感反演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下降与反弹”(Satellite-based estimates of decline and rebound in China’s CO? emission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论文构建了融合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自下而上排放源信息的碳排放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反演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定量了2020年1-4月中国分省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逐日动态变化,进而揭示出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工业活动的影响,得出解封后,工业活动的迅速反弹成为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的结论。 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和气候能源政策的核心约束目标。 2020年上半年,封城、停产停工、交通管制等新冠疫情控制措施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大幅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疫情缓解后的经济刺激政策又可能助推排放的反...
国际工程教育论坛是由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论坛于2018年9月24-2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二届论坛将于2020年12月2-4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以“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气候变化与蓝天行动、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气候、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化工与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教育多样性等议题展开充满创新活力的全球性对话。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土地利用导致显著的全球变暖,进而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粮食安全和人群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遏制环境恶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本论坛以“气候、环境与健康”为主题,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探讨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问题的举措,为构建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注入新思路和新动力。 在论坛举办期间,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承办...
2020年12月3日,由柳叶刀倒计时指导,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协办的“柳叶刀倒计时”2020年度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举行。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罗勇主持发布会。 《柳叶刀》杂志亚洲主编Helena Wang致辞。 发布会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罗勇教授主持,特邀嘉宾《柳叶刀》杂志亚洲主编Helena Wang、“柳叶刀倒计时”共同主席、伦敦大学学院全球卫生及可持续发展学教授安东尼·科斯特洛(Anthony Costello)分别于发布会现场以及通过视频的方式为活动致辞。 本次活动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全球双语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来自报告作者团队的多位专家学者、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气象局等机构的相关人士、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健康报、科学通报、澎湃新闻等五十余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显著变暖的趋势,进而引发了高温热浪、干旱洪水和森林火灾等极...
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11月1日,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应邀参加本届论坛气候峰会并发表演讲。本届论坛以云端线上和现场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6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全球137位顶尖科学奖项得主、30多位国内两院院士、100余名世界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会。 图1 视频截图:与会科学家合影。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是戴维·格罗斯、西蒙·莱文、格雷厄姆·法夸尔、戴维·齐尔伯曼、宫鹏。 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气候峰会以“何去何从: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为主题,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戴维·格罗斯、2005年京都奖基础科学奖得主西蒙·莱文、2017年京都奖基础科学奖得主格雷厄姆·法夸尔、2019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戴维·齐尔伯曼、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等五位科学家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 图2 视频截图:宫鹏发表演讲。 在演讲中,...
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是全球海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北欧海高密度溢出流水体是AMOC下支最冷、密度最大的水体,然而该水体形成于何处,如何流向冰岛北部,一直不明确。清华大学地学系徐芳华研究组联合4家国内外单位,基于历史水文资料、卫星遥感资料,应用海洋位势密度-涩度坐标系,首次发现北欧海内高密度溢出流水体形成于格陵兰海涡流区域,水体形成后下沉,沿海底地形向南流向冰岛北部。该研究成果以“北欧海高密度溢出流水体的来源与上游路径”为题(Sources and upstream pathways of the densest overflow water in the Nordic Seas),发表于高影响科技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 图1北欧海流场示意图,颜色表示底地形,蓝色箭头表示溢出流。 北欧海内高密度溢出流水体主要在冬季开阔大洋对流通风作用下形成。但受冬季海况影响,难以对该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水体形成后下沉,在海洋次表层流动,对其路...
为贯彻落实学习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于10月16日在理学院报告厅召开2020~2021学年度秋季学期教学工作研讨会暨清华大学第610期博士生论坛。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地学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罗勇,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武海平及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会议。会议由地学系副系主任张强主持。 图1 地学系2020~2021学年度秋季学期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理学院报告厅举行 图2 教学工作研讨会由张强(左一)主持,杨军(左二)、彭怡然(右一)在会议上作介绍。 在教学工作研讨会上,张强教授介绍了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背景、重大意义及指导方针,并对地学系研究生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建议进行了说明。杨军教授从课程体系、学分设置、研究生培...
应对气候变化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人类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而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人类活动呈现大规模缩减的趋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下降了近30%,对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响。 为及时反映新冠疫情后的全球碳排放变化,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刘竹副教授研究组联合27家国内外单位,基于多部门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观测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构建了全球首个近实时碳排放数据库,并揭示出新冠疫情造成了历史上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的最大减排量,其短期下降幅度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通过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近实时监测,将可能使减排政策调整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研究结果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近实时监测揭示了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Near-real-time monitoring of global CO2 emiss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