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人物介绍:李雪草同学于2016年获得清华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2016年6月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目前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城市遥感监测、城市增长模型、城市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前共发表论文28篇, 第一作者SCI论文14篇,多篇文章已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等专业顶级期刊。

从2011年夏天初入清华参加“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到2016年带着清华地学及老师的期望离开园子赴美国深造,从一个刚刚本科毕业的学术菜鸟到博士毕业后已然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学术新人。一路走来,在清华度过的时光,是缘分,是荣幸。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与清华地学的故事。

一、初识地学,科研原来是这样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2011年夏天来到清华‘大学生夏令营’的场景,老师们精彩的科研介绍、地学系纯粹的科研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的我,同大部分的新生一样,在新鲜之余对这个园子充满了好奇。”李雪草回忆道。

李雪草的导师宫鹏教授,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学者。在学生们眼里他是一个优秀的教练,在旁为学生加油打气,为学生们提供各方优质的资源。这一点在李雪草读博期间得到充分感触。宫老师在其未正式博士入学前,已为其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相比于其他同学,李雪草较早地确定了研究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内容以城市空间扩展模型为基础,开展了针对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集成学习。这个开端于李雪草而言,不仅是掌握了一门研究学习的模型技巧,更让他初尝科研的滋味。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上,2014年他收获了人生中第一篇SCI论文。

二、开拓视野,明白坚持的意义

来到清华之后,地学系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国际化的学术交流,让他对自己的学术科研产生了更多的遐想和好奇。研究不是“一亩三分地”,科研尺度更应该放眼全国甚至全球,这一点让李雪草印象颇为深刻。这种研究的视野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深入和普适性的拓展,还有勇于尝试的魄力,而这也是宫鹏教授一直在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学术勇气和信心。

宫鹏教授让李雪草挑战的第一件事是写一篇综述来建立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信心。宫鹏教授鼓励他阅读领域内的论文,对论文做梳理、建构属于自己的科研关系图和知识树。“事实上, 本科接触的概念是”写综述”不是一个初出茅驴的新人能轻易完成的。”李雪草感慨道,“打算写综述后,我开始了疯狂看论文的日子。一开始看得慢,一天就读个2-3篇;到后来越来越快,一天能读个十来篇。同时,基本上对世界上做这个领域的小组、人物关系、模型发展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这个时候,当一篇新的相关论文出现的时候,我能够快速地归类它是处于解决这个领域内的什么问题,就好像从一篇森林中能够很快定位到一棵树一样。写一篇综述的论文不是初衷,收获一篇森林才是真正填充了自己的胸壑。论文最终出版的时候,已是博士毕业之时。中间的打磨修饰必不可少,但当收到学者同行的认可时,内心还是很欣慰的。”

导师在教导学生时,也试图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们处于对科研兴奋的状态。博士一年级,当李雪草把两篇SCI论文的草稿发给宫鹏老师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跟导师定下了一个让他接下来这几年都处于不断加速的约定。“一年两篇论文草稿,假设5年的博士生涯就应该能达到10篇,你能做到吗?”宫鹏教授说。年轻人总有那么段时间会感觉“年轻气盛”,李雪草在“一时冲动下”就答应了。“当然不是说唯数量论,而是这种激励让我觉得必须努力让这个约定成为现实,答应了就得做到。”李雪草这样说道。事实上,现在看来这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研究有一种加速度,同样的付出在初始时产出会相对少一些,随着经验丰富之后,这种付出与产出比会越来越高。所以,当李雪草博士毕业时,他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个约定。而这种约定的本质是让他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地管理研究进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ush”。现在,他正在努力地跟导师实现下一个约定中。“我很感激能有这样一个老师,以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广阔平台,我可以飞的更高

李雪草在2014年地学中心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

李雪草参加地学系研工组工作会议

除了学术上的体验,地学系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在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武海平副教授的鼓励下,李雪草在学术研究之余,也在积极参与地学系学生工作中接触到地学大家庭更多层面的风貌。“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研究生搞社工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搞学术就行了。如果这么想,就有点狭隘了”李雪草说道。他认为参与学生工作除了锻炼自身素质外,最大的体会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快乐。“现在想想,仍然很怀念跟研工组和学生会一起为举办晚会、承办活动时候所带来的快乐、忙绿和充实。这种感觉是付出之后的欣慰,是服务之后的满足。”他觉得这段经历地学系带给他的人生体验是博士生活的一抹靓丽的色彩。

四、前路漫漫,未来任重道远

“清华于我,不仅是一位雍容华贵的母亲,更是一份在异国他乡的慰藉。毕业后离开清华地学,每每看到朋友圈内关于地学的各种信息,觉得分外留念。时至今日,感念在清华所受到的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让我在博士后阶段能够更加科学与高效地跟进和完成多个科研项目。2016年12月30日,地学系建系大会的那天,虽然只能看着直播,但我仍为是地学一份子而感到骄傲,分享着每一分的感动与自豪。”李雪草说。

六年前,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踏入清华园,不知前路。今日,他已然清晰今后的规划,正在坚定地为憧憬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感恩在清华的稚嫩岁月,在成长中感恩地学、感恩师长、感恩共起航!

上一篇:第五届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生论坛暨清华大学第522期博士生论坛 日程安排

下一篇:清华大学生态学科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专家现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