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姓名 性别 申请类别 申请专业 所在学校 所学专业 孙海鹏 男 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赵文婕 女 博士 大气科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 杨阳 女 硕士 大气科学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 孙喆 女 硕博 生态学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程宇峰 男 博士 生态学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洪玲亚 女 硕士 大气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海洋科学 聂耀昱 男 硕士 生态学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 段苏岑 女 博士 大气科学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大气科学 杨雷 女 博士 大气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 胡腾云 女 硕士 生态学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谢盼 女 硕博 生态学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贾蓓西 女 博士 大气科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
2012年8月13日 清华大学伟清楼610会议室 上午 报到登记,入住 14:00-15:00 宫鹏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中心情况 15:00-15:45 特邀报告:全球变化研究热点和国家重大需求 合影 15:45-16:00 武海平老师介绍免试录取研究生政策 参观清华校园 18:00-19:00 各小组选举组长、副组长 2012年8月14日 清华大学伟清楼610会议室 08:30-09:00 罗勇教授作气候热点问题研究报告 09:00-09:30 黄小猛副教授作计算地球科学报告 09:30-10:00 王斌教授作大气模式进展报告 10:00-10:30 喻朝庆副教授作全球干旱问题及生态变化报告 10:30-11:00 林光辉教授做生态学研究报告 11:00-11:30 王聿绚副教授作大气化学研究报告 下午 自由活动、晚会彩排 19:00-21:00 营员才华展示晚会 2012年8月15日 清华大学伟清楼610会议室 08:00-09:30 英语能力测试 09:40-10:40 专业基本知识测试 14:00-17:00 分专业面试 注意事项: 1、夏令营结束一周后,将择优发放清华大学地球系统...
2012年6月15日-17日,地学中心主任宫鹏教授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20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大会,并在会上做题为《全球变化研究所需要的新的制图与分析工具》的特邀报告。宫鹏教授介绍了他在北京的研究小组近些年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开展研究遇到的技术需求,通过软件开发实现基于球面坐标的全球空间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功能的努力,并对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如何注重培养科学型人才而不是技术型人才提出建议。 此次大会由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学会、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遥感中心联合举办。
5月29日上午,地学中心首位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在伟清楼610会议室举行。来自大气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生沈路路申请参加此次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为宫鹏教授,委员会成员包括罗勇、张强、王聿绚、武海平老师。。经过个人陈述、问答环节之后,答辩委员会委员进行了讨论和无记名投票表决,委员会认为沈路路同学的论文研究工作达到了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一致同意他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沈路路为地学中心获批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点之后,正式通过答辩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他的导师为王聿绚副教授,论文题目为《全球变化对中国地面臭氧和全球碳汇分布的影响》。 来自地学中心各专业的二十余名研究生旁听了此次答辩会。
5月31日晚19:30,我中心地研一党支部党组织生活于伟清楼610举行。本次组织生活以压力管理为主题,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心理协会周卿、王盛和张卉同学,为地学中心的同学带来了一次精彩纷呈的心灵探讨。 活动在游戏“松鼠与大树”中拉开序幕。在游戏过程中,支部成员“归属”的需要得到放大体现,大家充分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组织生活在游戏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展开,逐步深入到活动主题。 为给支部成员提供相互倾诉压力的机会,周卿组织大家开展了“压力圈图”测试游戏。在游戏中,支部成员按照压力大小、压力紧迫程度将各自的压力书写在不同大小的圈圈中,并分小组分享,支部成员相互交流所面临的压力,并交换处理压力的方法。“压力圈图”测试使得支部成员很好地认识了自身压力,并寻求到释放压力的解决方法。 图为同学们分组开展“压力圈图”测试游戏 紧随着,活动进入到下一环节——“生涯幻游”测试游戏。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中,支部...
5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段青云教授应邀参加了我中心全球变化科学紫荆论坛,为师生带来了题为《气候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报告。 段青云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气候模拟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包括如何对气候模拟中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气候预估中不确定性的三个主要来源:自然气候变率引起的不确定性,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其后,阐述了当前对不确定性的定量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模式实验设计与采样,模式参数筛选,全局灵敏度分析,拟合响应曲面法。最后,段教授以CoLM模式和WRF模式为例介绍了模式不确定性定量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来自地球科学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余位师生听取了此次报告。
5月11日上午,英国生物学会院士、英国国家艺术学会院士、环境与人类健康欧洲中心迈克尔·德普莱奇教授,埃克塞特(Exeter)大学地理系克莱夫•赛伯(Clive Sabel)教授访问我中心,中心主任宫鹏教授及喻朝庆副教授接待。 迈克尔 德普莱奇教授及克莱夫•赛伯教授对我中心在环境变化监测、气候变化模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搬运与转化、公众健康、环境变化影响政策等跨学科综合研究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表示强烈兴趣。此次访问,双方确定了互派师生访问、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在环境与健康以及健康的社区设计与规划方面联合开展研究的意向。 德普莱奇教授曾任英国国家环境署首席科学家,在环境毒理学和环境与健康方面发表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380余篇。赛伯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设计可持续的社区和健康小区,他计划于2012年下半年到清华大学地学中心任访问教授。 埃克塞特大学中国联络处戴莉敏女士的陪同访问。
5月7日,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魏皓教授应邀来我中心作了题为《陆架海生态系统演变与动力学过程》的讲座。魏皓教授详细介绍了陆架海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过程特征、生态过程模型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过程等内容。来自我中心的十余名老师、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魏皓教授于1990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位素分离专业硕士学位,现从事浅海环流动力学和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是卓有成就的海洋生态环境学家。
4月29日,值清华大学建校101年之际,地学中心51届校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郑剑东返回母校,向我中心赠送了包括《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图》、《中国变质地质图》、《中国卫星影像地震构造判读图》、《中国新疆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地学断面》等在内的多部珍贵图鉴、论著,地学中心主任宫鹏教授接待。郑剑东校友逐一对图鉴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就海淀区湿地保护、恢复问题同宫鹏教授展开讨论。宫鹏教授对郑剑东校友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他的捐赠表示感谢,并邀请郑剑东校友为中心师生授课。(图为郑剑东校友向宫鹏教授介绍图鉴内容)
2012年4月19日,由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组委会(简称ISC)、国际高性能计算咨询委员会(简称HPC-AC)、浪潮集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暨ISC12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国区选拔赛”决赛落下帷幕。经过四天的激烈对决,由我中心黄小猛副教授指导的清华代表队从27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并与国防科技大学一起,取得参加6月于德国汉堡举办的ISC12国际大学生超算总决赛的资格,代表中国与来自美国、德国等超算强国的参赛队伍同场竞技。 参加此次超算大赛的我校代表队由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六位大四学生——徐世真、程芃祺、杨弋、吕子鉷、廖俊峰,任一恒组成。我中心副教授黄小猛担任领队,负责从“如何优化应用,如何安排比赛战术,如何进行方案展示”这三方面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此次比赛要求各参赛队自行搭建总功率不高于3千瓦的超级计算机,并在该平台上反复优化HPL、OPENFORM、CPMD、CP2K、NEMO 这5个算例,在这个过程中,...
4月20日上午,我校防火办宣教中心为地学中心师生进行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本着加强“检查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及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四个能力建设的目的,宣教中心的同志重点介绍了火灾的起因、防火注意事项、灭火器材使用、逃生原则等重要消防知识。此次培训提高了中心师生的消防意识,对日常工作中潜在危险起到警醒作用。 地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武海平及来自地球观测课题组、大气科学课题组、地球生态学课题组、地球系统模式课题组、大气传输与污染控制课题组、大气化学研究课题组的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李胜功研究员应邀为地学中心的师生带来了题为《大气温室气体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限制因子》的讲座。本次讲座,李胜功研究员对大气常见温室气体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研究温室气体通量的主要方法、基林(Keeling)图技术等做了详尽的介绍。此外,此次讲座还涉及了对二氧化碳、水汽和氮同位素组成如何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氮循环的研究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的介绍。 本次讲座,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以及我校环境学院和地学中心的约20人前来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