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主编Heike Langenberg(海克•朗恩伯格)博士及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广告服务部经理Gloria To一行到我中心作访问交流。此次交流会由王聿绚副教授及尼古拉斯•克林顿(Nicolas Clinton)副教授主持,我中心王斌教授、林光辉教授、张强教授、白玉琪副教授以及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的齐晔教授等十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会上,双方主要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心与会老师分别展示了各自近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研究思路,报告主题涵盖自然与人类因素影响下世界红树林碳储的脆弱性与强健性、中国PM2.5污染的人为与气象归因、中国高分辨率二氧化碳人为源排放制图、清华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全球变化研究数据中心服务模式的革新等各个方面。 随后,朗恩伯格博士介绍了《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的基本情况与审稿机制,并和与会人员就学术和投稿问题进行了讨论。她指出,《自然》系列杂志尊重责任编辑的独立性,...
2013年4月10日,地学中心地研一党支部组织了本学期第二次党组织生活:“我的中国梦”——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二十余位党支部成员参加了此次党组织生活。 “复兴之路”展览展呈现了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 多年的历史。通过参观,同学们增加了对历史的了解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参观中,同学们相互交流,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支部成员间的了解,增进了支部的凝聚力 在习总书记定义“中国梦”的特殊地点,结合眼前的历史资料,支部成员更加感受到了要以史为鉴,扎根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理解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 此次活动作为地研一党支部特色党组织生活也获得了校研工部批准,地研一党支部将进一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支部党员理论素养,树立远大理想。 参观感言: 李通(入党积极分子):今天的参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一...
3月19日,2013年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开幕式暨十强发布会在我校召开,大会公布了进入前十的名单,由我中心黄小猛副教授作为领队的清华大学代表队入围,其他9所入围大学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沙特阿拉伯王国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和韩国蔚山科技大学。 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3)是亚洲各国与地区间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超算赛事,本届由中国主办,共有43支参赛队伍提交了超算系统与应用优化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角逐最终产生十强。本次大赛总决赛将于4月15日~1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3月15日,地学中心2013年统考硕士生入学复试在伟清楼610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9名考生参加了此次复试。本次复试包括笔试和口试,着重对考生的专业综合知识掌握程度、专业素质和能力、研究兴趣、英语听说能力等进行考察。中心教师罗勇、王斌、林光辉、田丰、张强、王聿绚等13人组成面试考核小组,对通过硕士生统考的学生进行了全面考核。 目前,地学中心共有两个硕士点,分别为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本次复试共有8人通过,拟被我中心录取。
3月1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会议通报了中心整体搬迁方案,就筹备2014年“地学系建系85周年暨复系5周年”活动向全体教职员工征集建议,并对本学期研究生公派出国计划以及教学方面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了提醒。全体教师讨论了搬迁方案并对此进行表决,同时为复系5周年活动献计献策。 地球科学中心的近40位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会议。
根据清华大学2012~2013学年度校历,以及学校《关于2013年教职工寒假安排的通知》(清办发〔2013〕1号)文件精神,现将地学中心2013年寒假安排通知如下: 1、寒假为1月17日至2月20日。 2、寒假期间,办公室安排1月17日、18日、21日—25日、28日、29日、30日值班,伟清楼财务室也将同时对外办公,各课题组可安排财务报销等事宜。 3、各课题组要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落实假期工作安排,并注意做好防火、防盗、防汛、实验室安全和校外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交通、出行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 4、附“地学中心2013年寒假安排的通知”和 “2013地学中心寒假值班表”。 祝各位老师和同学寒假愉快!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2013年1月11日
清地学通〔2013〕2号 依照《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职工年度考核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地学中心于2013年1月3日~5日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会议听取了教职工的年终述职。经地学中心主任办公会推荐,学术委员会、地学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工党支部、工会小组协商研究,评选2012年度地学中心先进工作者名单如下: 喻朝庆,获奖理由:科研成果突出、工作勤奋努力,2011年度秋季学期教学课程评估清华大学并列第一名。 王聿绚,获奖理由:地学中心科研成果产出丰硕的青年教师之一,2012年度获国家青年拔尖计划支持,2012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当选人。 刘利,获奖理由:科研成果突出、工作勤奋努力,在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器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刘远政,获奖理由:作为人事和招生秘书,做事踏踏实实,不辞辛苦劳累,努力为地学中心教师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且卓有成效。 同时评选2012年度地学中心最佳秘书奖1名,名单如下: 吴静惠,获奖理由:作为科研和宣传秘书,做事勤...
12月14日下午,我国昆虫生态学家,中科院动物所所长康乐院士应邀来地球科学中心参加全球变化紫荆论坛,并以飞蝗群聚的发生与分子调控为主题,为中心师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康院士指出,飞蝗是一个全球性物种,其物种扩散路线与人类非常接近,它的爆发会给农牧业带来极大危害,传统的化学农药控制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康乐院士就此问题对飞蝗的群聚与散居两个表现型从分子机制上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了两型转变的多种有效调控方法,为飞蝗的生态控制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 来自地球科学中心等院系的30余位师生听取了此次报告。
2012年12月13日,清华大学主页清华映像栏目,介绍了我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共同完成的世界首套30米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相关情况。 清华映像为清华主页的图文栏目,是展示我校各方面工作的重要窗口。此次是我中心科研成果第一次被清华映像报道。 具体链接如下: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6606/2012/20121213091328066471290/20121213091328066471290_.html#
2012年12月,我中心王聿绚副教授入选2012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本年度清华共有两位青年学者入选该计划。 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科委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选拔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逐步形成青年科技专家群体。计划的培养期为3年,分A、B两类进行资助,自1993年开始启动,每年选拔。 王聿绚副教授,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学士(2000)、哈佛大学博士(2005)。研究兴趣为大气化学模式、区域与全球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相互作用。首次在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中开发高网格精细度的区域嵌套模式。率先利用卫星遥感产品近实时地监测中国城市大气成分变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11月22日,地学中心全球变化科学紫荆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王绍武教授,以《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为题,综合介绍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八大科学问题。 讲座中,王教授回顾了气候变暖从被提出到被深入研究的过程,同时着重从暖大洋冷大陆、温室气体排放、气候敏感度、气候变暖的归因研究、气候模式、2℃阈值、翻转成员和翻转点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八个方面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最后王教授和在场师生就全球变暖科学研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来自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的30余位师生听取了此次讲座。 王绍武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学的研究及教学。曾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 “全球气候系统”课程。主编、译著及参加编著书籍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曾任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候影响计划科学顾问,参加了第1-3次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的评审或编写。
11月2日,我校召开生态学一级学科建设启动与专家咨询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新时院士、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等16位国内著名生态学者,我校姜胜耀副校长等领导,以及我校生态学方向相关教师、研究生代表40余人出席会议。 我校副校长姜胜耀、国务院学位办质量监督与信息处处长徐维清、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原司长张国成和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欧阳志云等应邀致辞。地球科学中心主任宫鹏向与会专家和领导介绍了我校恢复地学学科建设三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我校生态学科学术带头人、地球科学中心教授林光辉从团队建设、学科方向规划、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人才引进模式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介绍了我校生态学科自建设以来取得的进展。最后,与会专家和领导就我校生态学一级学科的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学科平台建设计划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等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此次会议对科学规划我校生态学科建设,促进其更快更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