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雪,地球科学中心第二届冬春季北京初雪日期竞猜活动结果产生。因无人预测12月2日,故本届“初雪先知奖”空缺。预测12月1日及12月3日的老师将获得参与奖“初雪预测奖”。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12月1日:曹 静 经管学院; 孟祥利 科研院; 孙 宇 学生处 12月3日:金石飞 (院系未知) 以上四位老师请于12月7日后至地球科学中心办公室领取奖品。地址:伟清楼607;联系电话:62772750。任何疑问请致电地球科学中心办公室。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研究院 2011年12月2日
11月21日晚,王绍武教授来到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以《走出非洲》为题,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形成发展的影响。我校地球科学中心副主任罗勇,地球科学中心多位教师以及来自我校各个院系的80多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球气候史和地球800万年的气候背景,让听众对气候变化历史有初步了解。接着通过图表阐述了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进而分布于全球各大洲的漫长历程,从而得出气候是把双刃剑,没有适宜生存的条件人类不能生存,但是气候变坏促使人类适应环境的结论。讲座中还插播了纪录短片,让在场师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人类迁徙过程。 王绍武教授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为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及教学。主编、译著及参加编著书籍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学生会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各位老师、同学: 为规范中心科研成果归属,现明确中心成员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时的单位标注为: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ystem Modeling, and Center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请注意使用。 地学中心办公室 2011年11月23日
2011年11月19日,王斌教授代表我中心赴中山大学,参加了大气科学系(专业)创办50周年庆典暨全球变化与热带气候和环境前沿学术论坛,并向大气科学系赠送贺礼。 此次庆典由两部分组成,在上午的全球变化与热带气候和环境前沿学术论坛上,大气科学领域的曾庆存、丑纪范、黄荣辉、吴国雄、李崇银、吕达仁、穆穆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大气科学处张朝林处长分别作了专题演讲;下午为50周年庆典,王斌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及相关领导、嘉宾、校友代表分别致贺辞,表达对大气科学系建系50周年的祝贺。 (图为王斌教授在论坛现场)
11月21日晚,王绍武教授来到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以《走出非洲》为题,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形成发展的影响。我中心副主任罗勇、多位教师以及来自我校各个院系的80多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球气候史和地球800万年的气候背景,让听众对气候变化历史有初步了解。接着通过图表阐述了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进而分布于全球各大洲的漫长历程,从而得出气候是把双刃剑,没有适宜生存的条件人类不能生存,但是气候变坏促使人类适应环境的结论。讲座中还插播了纪录短片,让在场师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人类迁徙过程。 王绍武教授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为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及教学。主编、译著及参加编著书籍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学生会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2011年11月15日,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暨专家解读会。受编写专家组组长秦大河院士委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罗勇教授介绍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并就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影响与适应、减缓等内容进行解读,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于2008年12月启动,全面、系统汇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供国家和地方各级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部门决策参考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学者开展科研参考使用。 在《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期间,罗勇教授编写专家组办公室主任。
11月11日,德国海德堡大学Malte Fabor教授应邀到我中心作了题为《“优先让人民富裕起来”的环境层面——马克思视角》的学术报告。来自地学中心和清华其他院系的十多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并和Fabor教授进行了讨论。 在报告中,Fabor教授阐述了近年来对中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观察,并运用马克思对经济活动的研究视角对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Fabor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担任欧美各国政府环境顾问的经验,认为中国目前的环境发展状况与1970-1990年的德国相似,并对中国未来能够实现当前发达国家的环境水平充满信心。Fabor教授认为,多数人对于“富裕”的定义是偏颇的,“富裕”不应仅指物质财富的充裕,还应包括人们对教育、医疗和环境等需求的满足,所以环境保护应该被纳入“优先让人民富裕起来”的政策目标中。Fabor教授进一步提出应将马克思在对经济活动研究中提出的“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理论用于环境问题产...
2011年11月8日,何梁何利基金2011年度颁奖大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我校地球科学中心王斌教授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气象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今年共有51人获奖,其中,1人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5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5人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基金成立17年来以来,共有952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奖。
2011年11月5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水和生态研究所弗拉基米尔•柴科夫(Vladimir Chakov)教授一行抵达清华,开展交流访问,宫鹏教授接待。双方就编写黑龙江流域生态专著(涉及湿地、水资源和土地覆盖/利用动态变化遥感等内容);2012年8月开展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流域湿地考察;针对黑龙江流域湿地变化选择3个典型样点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等三项具体合作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合作共识。同济大学刘曙光教授等参与接待。
11月3日上午,国际处副处长夏广志、杨庆梅,海外宣传办、项目办、派出办、综合办、交流办、专家办主任陈红、李红宇、骆淑萍、汪晖、袁源、殷琦一行到地学中心调研并作工作交流。 地学中心主任宫鹏教授接待并详细介绍了中心自成立两年多以来在机构建设、科研进展、人才引进、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对中心文化理念作了深入阐释。夏广志副处长肯定了中心在国际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愿意支持地学学科的发展工作,同时在如何建设国际化机构方面提供了可行建议。之后,各办公室主任就具体业务与地学中心展开交流。
内容提要: 1.林光辉教授课题组在《生态学》杂志上在线发表文章 2.罗勇教授陪同参加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高级别小组第四次会议 3.宫鹏教授赴俄罗斯参加新发展区域资源潜力与创新大会 4.柴扉、胡逢生教授受邀参加地学中心“地球系统科学前沿”讲座 5.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专家来我中心作报告 6.宫鹏教授为我校研究生授课 7.《国际遥感》杂志主编来地学中心访问交流 8.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唐泽圣教授访问地学中心 9.陈吉宁常务副校长看望徐冠华院士 10.徐冠华院士参加地学中心职称评审会 11.学校批准地学中心引进七位教师 12.行政助理李晓瑜入职 13.地学中心举行2012级推荐免试研究生介绍会 14.地学中心宣传册设计方案确定 15.地学中心获批两项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 16.地学中心新发文情况统计 17.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招收2012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情况通报 详细内容请见附件。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第二届冬春季北京初雪日期竞猜活动开始啦!欢迎大家踊跃参加,预测准确就能赢取创意奖品,并获得地学中心预言大奖——初雪先知奖! 参加范围:清华大学教职员工都可以参加。 参加方法:写上您的姓名、所在院系、学号(或工作证号或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手机、邮箱), 在2011年10月28日以前,将预测的今冬初雪日期回复至cess@tsinghua.edu.cn即可,28日后的投票邮件无效。 参考信息:北京市初雪的历年平均日期:11月28日;最早日期:1960年10月26日;最晚日期:1959年4月21日 竞猜规则:一旦提交,不能修改;实际初雪日期,以北京市气象局的说法为准(北京观象台,站号54511)。 快来参加吧!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