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我中心张强副研究员、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核研院霍红副研究员联合撰写的题为《改善中国空气质量》(Cleaning China’s air)的评述文章。文章介绍了我国最新颁布的针对大气细粒子 (PM2.5) 的空气质量标准,论述了该标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全球环境效益,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PM2.5来自于污染源的一次排放和气态物种在大气中的二次化学转化,其中含有黑碳、有机碳、硫酸盐等多种复杂成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能见度。而且PM2.5中的化学成份不同,对大气的升温或降温效应也不同,从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复杂影响。文章建议在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考虑其气候效应,尽可能优先削减黑碳等导致气候变暖的污染物。文章指出,如果实施得当,这一空气质量标准将能够取得保护公众健康和改善全球环境的双重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污染物总量减排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电力...
我中心张强老师经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讨论通过,成为我校2011年度先进工作者。这是地学中心教师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张强,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学士(2000)博士(2005)。 曾任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在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和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研究兴趣为区域及全球尺度污染物排放的定量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列表的模型适用性、区域大气污染的数值仿真、卫星遥感数据的验证和应用。
2012年3月3日,我中心宫鹏教授及相关科研团队应邀在医学界最权威学术刊物之一的《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健康》(Urbaniz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的综述。 文章指出,中国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动,整个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不断变化、加剧,这种从未有过的快速城市化对公众健康影响重大。文章分析了这种影响并指出流动人口在医疗保健服务、疫苗覆盖率、事故和伤害方面与城市居民间的差距,城市中由营养及生活方式选择所引起的不断加剧的疾病负担是主要的公共卫生挑战。城市环境质量,包括空气和水污染,对城市和农村区域的疾病都有影响。此外,随着中国机动车数目的增加,交通意外成为一项主要的公众健康威胁。文章认为,应对这些挑战并使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利益最大化,亟需创新面向流动人口需求的卫生政策和能够填补城市人口暴露方面知识空白的科学研究。 《柳叶刀》是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SCI刊物之一,其在医学界的影响...
3月6日下午,地球科学中心工会开展了妇女节送祝福活动。工会小组组长卢麾带领工会主要成员为每位女教职员工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盆栽,并带去了诚挚祝福。卢麾老师表示,工会将在新的学期持续开展各种活动,他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建议。 目前,地球科学中心共有女教职员工12位,约占中心教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中心教学科研及行政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2月22日,地球科学中心在伟清楼610会议室召开本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宫鹏、罗勇、王斌、林光辉等三十余位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本学期的相关工作重点进行了讨论,包括通报了启动本科生招生审批工作、深入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举行全球变化研究国际论坛在内的多个重要事项,讨论了本学期重要科研项目申报事宜,介绍了教学工作安排并落实了行政、工会工作重点。在会议上,老师们简要阐述了本学期的研究设想,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议对明确本学期工作重点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12月2日,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雪,地球科学中心第二届冬春季北京初雪日期竞猜活动结果产生。因无人预测12月2日,故本届“初雪先知奖”空缺。预测12月1日及12月3日的老师将获得参与奖“初雪预测奖”。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12月1日:曹 静 经管学院; 孟祥利 科研院; 孙 宇 学生处 12月3日:金石飞 (院系未知) 以上四位老师请于12月7日后至地球科学中心办公室领取奖品。地址:伟清楼607;联系电话:62772750。任何疑问请致电地球科学中心办公室。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研究院 2011年12月2日
11月21日晚,王绍武教授来到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以《走出非洲》为题,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形成发展的影响。我校地球科学中心副主任罗勇,地球科学中心多位教师以及来自我校各个院系的80多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球气候史和地球800万年的气候背景,让听众对气候变化历史有初步了解。接着通过图表阐述了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进而分布于全球各大洲的漫长历程,从而得出气候是把双刃剑,没有适宜生存的条件人类不能生存,但是气候变坏促使人类适应环境的结论。讲座中还插播了纪录短片,让在场师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人类迁徙过程。 王绍武教授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为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及教学。主编、译著及参加编著书籍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学生会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各位老师、同学: 为规范中心科研成果归属,现明确中心成员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时的单位标注为: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ystem Modeling, and Center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请注意使用。 地学中心办公室 2011年11月23日
2011年11月19日,王斌教授代表我中心赴中山大学,参加了大气科学系(专业)创办50周年庆典暨全球变化与热带气候和环境前沿学术论坛,并向大气科学系赠送贺礼。 此次庆典由两部分组成,在上午的全球变化与热带气候和环境前沿学术论坛上,大气科学领域的曾庆存、丑纪范、黄荣辉、吴国雄、李崇银、吕达仁、穆穆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大气科学处张朝林处长分别作了专题演讲;下午为50周年庆典,王斌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及相关领导、嘉宾、校友代表分别致贺辞,表达对大气科学系建系50周年的祝贺。 (图为王斌教授在论坛现场)
11月21日晚,王绍武教授来到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以《走出非洲》为题,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形成发展的影响。我中心副主任罗勇、多位教师以及来自我校各个院系的80多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球气候史和地球800万年的气候背景,让听众对气候变化历史有初步了解。接着通过图表阐述了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进而分布于全球各大洲的漫长历程,从而得出气候是把双刃剑,没有适宜生存的条件人类不能生存,但是气候变坏促使人类适应环境的结论。讲座中还插播了纪录短片,让在场师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人类迁徙过程。 王绍武教授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为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及教学。主编、译著及参加编著书籍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学生会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2011年11月15日,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暨专家解读会。受编写专家组组长秦大河院士委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罗勇教授介绍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并就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影响与适应、减缓等内容进行解读,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于2008年12月启动,全面、系统汇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供国家和地方各级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部门决策参考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学者开展科研参考使用。 在《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期间,罗勇教授编写专家组办公室主任。
11月11日,德国海德堡大学Malte Fabor教授应邀到我中心作了题为《“优先让人民富裕起来”的环境层面——马克思视角》的学术报告。来自地学中心和清华其他院系的十多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并和Fabor教授进行了讨论。 在报告中,Fabor教授阐述了近年来对中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观察,并运用马克思对经济活动的研究视角对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Fabor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担任欧美各国政府环境顾问的经验,认为中国目前的环境发展状况与1970-1990年的德国相似,并对中国未来能够实现当前发达国家的环境水平充满信心。Fabor教授认为,多数人对于“富裕”的定义是偏颇的,“富裕”不应仅指物质财富的充裕,还应包括人们对教育、医疗和环境等需求的满足,所以环境保护应该被纳入“优先让人民富裕起来”的政策目标中。Fabor教授进一步提出应将马克思在对经济活动研究中提出的“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理论用于环境问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