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魏皓教授应邀来我中心作了题为《陆架海生态系统演变与动力学过程》的讲座。魏皓教授详细介绍了陆架海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过程特征、生态过程模型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过程等内容。来自我中心的十余名老师、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魏皓教授于1990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位素分离专业硕士学位,现从事浅海环流动力学和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是卓有成就的海洋生态环境学家。
4月29日,值清华大学建校101年之际,地学中心51届校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郑剑东返回母校,向我中心赠送了包括《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图》、《中国变质地质图》、《中国卫星影像地震构造判读图》、《中国新疆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地学断面》等在内的多部珍贵图鉴、论著,地学中心主任宫鹏教授接待。郑剑东校友逐一对图鉴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就海淀区湿地保护、恢复问题同宫鹏教授展开讨论。宫鹏教授对郑剑东校友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他的捐赠表示感谢,并邀请郑剑东校友为中心师生授课。(图为郑剑东校友向宫鹏教授介绍图鉴内容)
2012年4月19日,由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组委会(简称ISC)、国际高性能计算咨询委员会(简称HPC-AC)、浪潮集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暨ISC12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国区选拔赛”决赛落下帷幕。经过四天的激烈对决,由我中心黄小猛副教授指导的清华代表队从27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并与国防科技大学一起,取得参加6月于德国汉堡举办的ISC12国际大学生超算总决赛的资格,代表中国与来自美国、德国等超算强国的参赛队伍同场竞技。 参加此次超算大赛的我校代表队由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六位大四学生——徐世真、程芃祺、杨弋、吕子鉷、廖俊峰,任一恒组成。我中心副教授黄小猛担任领队,负责从“如何优化应用,如何安排比赛战术,如何进行方案展示”这三方面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此次比赛要求各参赛队自行搭建总功率不高于3千瓦的超级计算机,并在该平台上反复优化HPL、OPENFORM、CPMD、CP2K、NEMO 这5个算例,在这个过程中,...
4月20日上午,我校防火办宣教中心为地学中心师生进行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本着加强“检查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组织疏散逃生的能力及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四个能力建设的目的,宣教中心的同志重点介绍了火灾的起因、防火注意事项、灭火器材使用、逃生原则等重要消防知识。此次培训提高了中心师生的消防意识,对日常工作中潜在危险起到警醒作用。 地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武海平及来自地球观测课题组、大气科学课题组、地球生态学课题组、地球系统模式课题组、大气传输与污染控制课题组、大气化学研究课题组的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李胜功研究员应邀为地学中心的师生带来了题为《大气温室气体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及限制因子》的讲座。本次讲座,李胜功研究员对大气常见温室气体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研究温室气体通量的主要方法、基林(Keeling)图技术等做了详尽的介绍。此外,此次讲座还涉及了对二氧化碳、水汽和氮同位素组成如何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氮循环的研究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的介绍。 本次讲座,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以及我校环境学院和地学中心的约20人前来听讲。
4月12日,《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我中心张强副研究员、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核研院霍红副研究员联合撰写的题为《改善中国空气质量》(Cleaning China’s air)的评述文章。文章介绍了我国最新颁布的针对大气细粒子 (PM2.5) 的空气质量标准,论述了该标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全球环境效益,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PM2.5来自于污染源的一次排放和气态物种在大气中的二次化学转化,其中含有黑碳、有机碳、硫酸盐等多种复杂成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能见度。而且PM2.5中的化学成份不同,对大气的升温或降温效应也不同,从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复杂影响。文章建议在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考虑其气候效应,尽可能优先削减黑碳等导致气候变暖的污染物。文章指出,如果实施得当,这一空气质量标准将能够取得保护公众健康和改善全球环境的双重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污染物总量减排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电力...
我中心张强老师经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讨论通过,成为我校2011年度先进工作者。这是地学中心教师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张强,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学士(2000)博士(2005)。 曾任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在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和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 研究兴趣为区域及全球尺度污染物排放的定量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列表的模型适用性、区域大气污染的数值仿真、卫星遥感数据的验证和应用。
2012年3月3日,我中心宫鹏教授及相关科研团队应邀在医学界最权威学术刊物之一的《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城市化与健康》(Urbaniz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的综述。 文章指出,中国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动,整个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不断变化、加剧,这种从未有过的快速城市化对公众健康影响重大。文章分析了这种影响并指出流动人口在医疗保健服务、疫苗覆盖率、事故和伤害方面与城市居民间的差距,城市中由营养及生活方式选择所引起的不断加剧的疾病负担是主要的公共卫生挑战。城市环境质量,包括空气和水污染,对城市和农村区域的疾病都有影响。此外,随着中国机动车数目的增加,交通意外成为一项主要的公众健康威胁。文章认为,应对这些挑战并使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利益最大化,亟需创新面向流动人口需求的卫生政策和能够填补城市人口暴露方面知识空白的科学研究。 《柳叶刀》是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SCI刊物之一,其在医学界的影响...
3月6日下午,地球科学中心工会开展了妇女节送祝福活动。工会小组组长卢麾带领工会主要成员为每位女教职员工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盆栽,并带去了诚挚祝福。卢麾老师表示,工会将在新的学期持续开展各种活动,他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建议。 目前,地球科学中心共有女教职员工12位,约占中心教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中心教学科研及行政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2月22日,地球科学中心在伟清楼610会议室召开本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宫鹏、罗勇、王斌、林光辉等三十余位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本学期的相关工作重点进行了讨论,包括通报了启动本科生招生审批工作、深入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举行全球变化研究国际论坛在内的多个重要事项,讨论了本学期重要科研项目申报事宜,介绍了教学工作安排并落实了行政、工会工作重点。在会议上,老师们简要阐述了本学期的研究设想,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议对明确本学期工作重点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12月2日,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雪,地球科学中心第二届冬春季北京初雪日期竞猜活动结果产生。因无人预测12月2日,故本届“初雪先知奖”空缺。预测12月1日及12月3日的老师将获得参与奖“初雪预测奖”。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12月1日:曹 静 经管学院; 孟祥利 科研院; 孙 宇 学生处 12月3日:金石飞 (院系未知) 以上四位老师请于12月7日后至地球科学中心办公室领取奖品。地址:伟清楼607;联系电话:62772750。任何疑问请致电地球科学中心办公室。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研究院 2011年12月2日
11月21日晚,王绍武教授来到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以《走出非洲》为题,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形成发展的影响。我校地球科学中心副主任罗勇,地球科学中心多位教师以及来自我校各个院系的80多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地球气候史和地球800万年的气候背景,让听众对气候变化历史有初步了解。接着通过图表阐述了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进而分布于全球各大洲的漫长历程,从而得出气候是把双刃剑,没有适宜生存的条件人类不能生存,但是气候变坏促使人类适应环境的结论。讲座中还插播了纪录短片,让在场师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人类迁徙过程。 王绍武教授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为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及教学。主编、译著及参加编著书籍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学生会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