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徐冰教授牵头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题为《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制图:2018年结果》(Mapping Essential Urban Land Use Categories in China (EULUC-China): Preliminary Results for 2018)的通讯文章。该研究联合了国内30余家科研单位,70名作者,首次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地块尺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制图,揭示了地区和城市间的土地利用差异,为国家高质量城市建设和城市体检、健康城市研究工作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在土地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利用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如何获取准确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制图,了解不同用地类型的布局、规模和变化趋势,对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数据和资金支持的限制,全国或全球尺度城市土地利用的遥感制图研究仍相...
2019年12月18-19日,第三届一带一路气候变化与健康应对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宫鹏教授和蔡闻佳副教授受邀出席此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80多家机构、关注气候变化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及其应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协同效应、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宫鹏教授受邀做主旨报告 18日,宫鹏教授受邀做了题为“Some thoughts 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progress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 in China”的大会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柳叶刀倒计时2030》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影响的动态监测,分析了近几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不足,指出2018年尽管可再生能源不断发展,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规划也逐步展开,气候变化对儿童以及老年等脆弱人群的健康影响仍在增大。宫鹏教授最后提出要追踪中国的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为健康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合作...
12月10日上午,地学系领导班子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825会议室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校主题教育第九指导组组长尉志武和系领导班子成员宫鹏、罗勇、武海平、张强参加会议,系党总支委员卢麾、黄小猛列席会议。会议由系党总支书记罗勇主持。 会前,系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设置意见箱、发放电子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并围绕地学系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 会上,罗勇代表系领导班子总结主题教育以来的收获和体会。罗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个体系,此次主题教育也是一次回顾和反思地学系办学初心的教育活动。系领导班子应通过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地学系师生员工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
12月5日上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职工党支部召开付昊桓教授入党发展会。
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于11月14日早晨发布了“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9年人类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以下简称“倒计时报告2019”)。此报告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与全球30余家顶尖学术机构合作完成。此报告的北京发布会于11月14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举行。发布会由“倒计时报告2019”共同主席之一、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教授主持,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国家气候中心、能源基金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受邀参加并对报告进行点评。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出席。 众所周知,人类健康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应对气候变化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全球卫生机会和挑战。“倒计时报告2019”给出的多个指标表明,全世界继续朝着“基准情景”的路径发展,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成效并不显著。就此,宫鹏教授和清华地球系统科学系蔡闻佳副教授分别对报告中有关全球和中国的主要指标和...
11月19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今年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共6216人次,来自世界近60个国家不同的科学领域。清华大学地学系有三名教师入选,他们是张强教授(地球科学领域),关大博教授(跨学科领域),刘竹副教授(跨学科领域)。 张强教授研究领域:大气成分排放定量分析;大气成分卫星遥感观测;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解析;能源系统及气候环境影响。 关大博教授研究领域:关大博教授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讨全球和国家的低碳及低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在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刘竹副教授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的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碳排放与碳足迹的量化,可持续科学的定量化研究。 据科睿唯安官方报道,中国内地已取代英国成为第二大“高被引科学家”所在地区,本年度共有636人次上榜。其中,有510...
2019年11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研究组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在线发表题为《全球逐年不透水面变化: 1985-2018》(“Annual maps of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between 1985 and 2018”)。该研究首次完成了全球高空间分辨率(30米)人造面逐年动态数据产品(1985-2018) (以下简称GAIA),并揭示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速率差异,为全球城市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未来全球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会达到近70%,且大部分的新增城市人口将会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快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和人居健康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城市不透水面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基础要素,对于开展城市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全球仍没有高时空分辨率且长时序的城市数据产品来支撑全球城市化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宫鹏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
11月18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Drivers of improved PM2.5 air quality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的论文,评估了2013-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改善情况和健康效益,定量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事件频发,危害居民公共健康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空气质量,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大气十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总体思路,提出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对2017年全国及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气十条》实施以来,重点地区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2019年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了以“创新发展再续辉煌——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第54分会场“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遥感制图”于11月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分会场由清华大学宫鹏教授、河海大学王红教授联合召集。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近百名国内同行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和地学系牵头、联合国内近50个单位,提出涵盖居住-休闲-交通-工业-办公(RETIO)五大类用地的“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EULUC)”的概念,设立“全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遥感制图”专题会议,目的是针对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制图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高异质性、社会大数据的利用、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分类算法、样本的收集和数据共享等问题,开展讨论,深入交流,促进众智合作。 做报告人员合影 会议由宫鹏教授从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Inger Andersen女士在清华大学访问期间,获赠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研究组最新研制的两套全球制图图件–全球唯一一套1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图和30米分辨率全球1985-2018年间逐年人工不透水面分布图。 Andersen女士接受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和理学院院长宫鹏教授赠图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研究组于今年3月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世界上首幅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近日,该研究组牵头完成的1985-2018年34年间逐年人工不透水面数据集的研究论文,题为《全球逐年不透水面变化: 1985-2018》(“Annual maps of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between 1985 and 2018”),被遥感领域顶级刊物《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接收。该研究首次揭示长达34年逐年尺度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市化速率差异,为全球城市化、环境变化、生态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10月30日下午,地学系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818会议室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随后举行地学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地学系领导班子成员出席,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九指导组组长尉志武、联络员袁丽丽参加会议。会议由地学系党总支书记罗勇主持。 在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上,罗勇首先代表地学系领导班子对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并聚焦18个“是否”开展对照检视,随后进行自我剖析。罗勇表示,地学系自成立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次专题会议既是对照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同样也是对照国际一流大学找院系建设、学科建设方面的差距。地学系领导班子将严格按照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把本次专题会议的检视情况纳入地学系整改清单,在地学系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进一...
地学系及兄弟院系约二十位同学在林岩銮和彭怡然老师带队下,于10月19日参观了位于平谷区兴谷开发区的北京市气象局云观测基地。同学们通过观摩国际领先水平的云物理试验装置和现场演示的小实验,促进了对气溶胶和云物理学的具体认识,增强了大家对自然界的云和降水现象发生机理的兴趣。 全体师生合影 活动开始,观测基地工作人员向地学系师生介绍了基地基本业务、观测和研究进展。基地对云和气溶胶基本实现了全波段观测,观测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基地也为重大活动提供人工影响天气支持,保障活动顺利举行。之后基地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过冷水冻结和冰雹切片的小实验。过冷水混入大气气溶胶瞬间结冰的实验引起了同学们很大兴趣,大家纷纷自己动手实验。接着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人工影响天气用的飞机和大炮。飞机携带云凝结核碘化银催化剂飞入云中播撒,能够促进降水形成,催化剂炮弹打到特定对流云区也能够具有消除冰雹的作用。人工操作大炮具有一定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