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于11月14日早晨发布了“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9年人类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以下简称“倒计时报告2019”)。此报告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与全球30余家顶尖学术机构合作完成。此报告的北京发布会于11月14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举行。发布会由“倒计时报告2019”共同主席之一、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教授主持,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国家气候中心、能源基金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受邀参加并对报告进行点评。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出席。 众所周知,人类健康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应对气候变化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全球卫生机会和挑战。“倒计时报告2019”给出的多个指标表明,全世界继续朝着“基准情景”的路径发展,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成效并不显著。就此,宫鹏教授和清华地球系统科学系蔡闻佳副教授分别对报告中有关全球和中国的主要指标和...
11月19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今年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共6216人次,来自世界近60个国家不同的科学领域。清华大学地学系有三名教师入选,他们是张强教授(地球科学领域),关大博教授(跨学科领域),刘竹副教授(跨学科领域)。 张强教授研究领域:大气成分排放定量分析;大气成分卫星遥感观测;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解析;能源系统及气候环境影响。 关大博教授研究领域:关大博教授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讨全球和国家的低碳及低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在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刘竹副教授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的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碳排放与碳足迹的量化,可持续科学的定量化研究。 据科睿唯安官方报道,中国内地已取代英国成为第二大“高被引科学家”所在地区,本年度共有636人次上榜。其中,有510...
2019年11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研究组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在线发表题为《全球逐年不透水面变化: 1985-2018》(“Annual maps of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between 1985 and 2018”)。该研究首次完成了全球高空间分辨率(30米)人造面逐年动态数据产品(1985-2018) (以下简称GAIA),并揭示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速率差异,为全球城市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未来全球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会达到近70%,且大部分的新增城市人口将会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快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和人居健康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城市不透水面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基础要素,对于开展城市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全球仍没有高时空分辨率且长时序的城市数据产品来支撑全球城市化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宫鹏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
11月18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Drivers of improved PM2.5 air quality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的论文,评估了2013-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改善情况和健康效益,定量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事件频发,危害居民公共健康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空气质量,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大气十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总体思路,提出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对2017年全国及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气十条》实施以来,重点地区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显著提升...
2019年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了以“创新发展再续辉煌——中国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地理学大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活动。第54分会场“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遥感制图”于11月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分会场由清华大学宫鹏教授、河海大学王红教授联合召集。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近百名国内同行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和地学系牵头、联合国内近50个单位,提出涵盖居住-休闲-交通-工业-办公(RETIO)五大类用地的“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EULUC)”的概念,设立“全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遥感制图”专题会议,目的是针对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制图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高异质性、社会大数据的利用、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分类算法、样本的收集和数据共享等问题,开展讨论,深入交流,促进众智合作。 做报告人员合影 会议由宫鹏教授从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Inger Andersen女士在清华大学访问期间,获赠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研究组最新研制的两套全球制图图件–全球唯一一套1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图和30米分辨率全球1985-2018年间逐年人工不透水面分布图。 Andersen女士接受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和理学院院长宫鹏教授赠图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研究组于今年3月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世界上首幅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近日,该研究组牵头完成的1985-2018年34年间逐年人工不透水面数据集的研究论文,题为《全球逐年不透水面变化: 1985-2018》(“Annual maps of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between 1985 and 2018”),被遥感领域顶级刊物《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接收。该研究首次揭示长达34年逐年尺度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市化速率差异,为全球城市化、环境变化、生态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10月30日下午,地学系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818会议室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随后举行地学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地学系领导班子成员出席,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九指导组组长尉志武、联络员袁丽丽参加会议。会议由地学系党总支书记罗勇主持。 在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上,罗勇首先代表地学系领导班子对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并聚焦18个“是否”开展对照检视,随后进行自我剖析。罗勇表示,地学系自成立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次专题会议既是对照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同样也是对照国际一流大学找院系建设、学科建设方面的差距。地学系领导班子将严格按照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把本次专题会议的检视情况纳入地学系整改清单,在地学系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进一...
地学系及兄弟院系约二十位同学在林岩銮和彭怡然老师带队下,于10月19日参观了位于平谷区兴谷开发区的北京市气象局云观测基地。同学们通过观摩国际领先水平的云物理试验装置和现场演示的小实验,促进了对气溶胶和云物理学的具体认识,增强了大家对自然界的云和降水现象发生机理的兴趣。 全体师生合影 活动开始,观测基地工作人员向地学系师生介绍了基地基本业务、观测和研究进展。基地对云和气溶胶基本实现了全波段观测,观测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基地也为重大活动提供人工影响天气支持,保障活动顺利举行。之后基地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过冷水冻结和冰雹切片的小实验。过冷水混入大气气溶胶瞬间结冰的实验引起了同学们很大兴趣,大家纷纷自己动手实验。接着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人工影响天气用的飞机和大炮。飞机携带云凝结核碘化银催化剂飞入云中播撒,能够促进降水形成,催化剂炮弹打到特定对流云区也能够具有消除冰雹的作用。人工操作大炮具有一定危险...
10月21日中午,地学系教职工交流沟通会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818会议室召开。地学系领导班子成员出席,地学系教职工和博士后等共25人参加。会议由地学系党总支书记罗勇主持。 罗勇首先向参会人员通报了地学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罗勇强调,地学系开展主题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将群众路线深植于思想、落实到行动,广泛调研解决师生群众关注的问题困难;教育引导地学系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勇担职责使命,对照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求,焕发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切实解决地学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行政服务和文化氛围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副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武海平以蒙民伟科技大楼的实验安全联动响应体系调研情况为例,介绍了地学系在解决师生广泛关注问题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武海平表示,地学...
10月15日上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聘任仪式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818举行。韩国国立首尔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印度洋中心主任In-Sik Kang(康仁植)教授受聘为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地学系主任宫鹏为康仁植教授颁发聘书。地学系林岩銮教授参加授予仪式。 图为地学系主任宫鹏为康仁植教授颁发聘书 聘任仪式上,宫鹏介绍了康仁植教授的工作经历和主要成就,康仁植教授是气候研究和气候模式发展方面的国际知名专家、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成员。他于2015年获韩国气象学会Unje科学奖,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引用近万次。 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的授予是为了表彰和鼓励世界一流学者及知名专家对清华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宫鹏感谢康仁植教授长期以来对地学系的支持,表示康仁植教授的到来将推动地学系的国际交流合作,对清华地学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康仁植教授对荣获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表示感谢...
10月11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与地球联盟(Earth League)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该联盟第一批单位会员。地球联盟是由来自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杰出科学家自愿组成的国际联盟,旨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努力研究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如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短缺等。 地球联盟的研究重点是应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侧重解决人类过度开发、破坏地球资源而造成的种种问题。地球联盟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各类信息,为决策者提供解决可持续性问题的多种选择。地球联盟的第一批会员单位还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全球变化实验室、德国赫尔姆霍尔茨-曾特鲁姆·吉萨赫特(GERICS)、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瑞典斯德哥尔摩可恢复力研究中心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等。 地学系担负着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建设发...
现根据研究工作需要,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水循环研究组拟招聘博士后4名,合作导师为阳坤教授和卢麾副教授。详细信息如下: (一)研究方向 1、区域气候模型开发与应用; 2、陆气相互作用与水文过程。 (二)应聘条件 1、符合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招聘岗位要求,能够保证全时从事研究;在职人员必须全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年龄在35周岁以下; 2、获得大气科学、水文学和遥感科学等学科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或即将在2019年年底前获得上述学科博士学位; 3、热爱科研工作,富有创新意识,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有较好的论文发表记录或有较强的研究潜力; 4、中、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强; 5、从事过水文气象观测、陆面水文与大气数值模拟者优先。 (三)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 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执行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还有机会申请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