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73项目启动会现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年代际尺度上全球和中国大气成分与气候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启动会于2014年3月25日在清华大学甲所召开。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项目科学顾问徐冠华院士,科技部资环领域跟踪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明星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卞林根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刘秦玉教授,项目专家组北京师范大学戴永久教授、北京大学胡永云教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廖宏研究员、清华大学罗勇教授、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沈学顺研究员,项目特邀专家科技部谢夏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岐东副局长、张朝林处长、清华大学科研院王治强副院长、华琳主任、清华大学地学中心林光辉教授等。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共计40余人参会。 启动会开幕式由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
(图为座谈会现场) 3月12日上午,清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气象数值预报发展座谈会在丙所会议室举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出席了会议。 薛其坤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对矫梅燕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就局校合作的落实、双方科研合作和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实质性工作的开展表示支持。他认为,局校合作的落实应具备可操作性,双方应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聚焦战略重点问题,建立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合作关系,并期待取得实质性成果。 矫梅燕在会上做了讲话。他说,此次来访主要是围绕落实局校合作协议进行进一步探讨,专项落实在气象数值预报领域的合作。她认为,局校合作要立足战略层面,加强科学创新,促进气象科技开放式发展,同时,双方要注重培育交流的文化,建立人员交流机制。 会议中,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王斌教授介绍了清华在数值模式发展与高性能计算研究平台取得的进展,同时,针对气象数值预报和气候模拟领域展望了未来双方在科研合...
马航MH370次航班在2014年3月8日零时失联后,其定位于命运牵动着每一个乘客家属的心和全社会的关注。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在南印度洋展开空中与水面搜索以及水下探测(图1);同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也相应地组织搜寻工作,通过卫星遥感、海洋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合力以及国际合作,力求尽快对飞机及黑匣子进行定位、以进一步揭示其失联过程的真正原因。目前失联已经超过一个月,搜寻过程仍在紧张地开展。 图1 MH370航班失联事件整体示意图 地学中心科研人员在航班失联之后的短时间内迅速组织力量,针对关键海域海流过程进行分析、对卫星与航拍记录中可能的海面漂浮物进行追踪,争取为其坠落地点定位和漂浮物搜寻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将相关海域的流场形势图提供给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作为搜寻依据。 由于南印度洋相关水域的海流复杂、失联时间较长,因而在技术上采用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模式HYCOM(分辨率1/12度,集成三维变分同化...
伴随着春意浓浓的三月,地学中心的女教工们也迎来了一年一度国际“三八”妇女节。为进一步激发女教工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地学中心工会组织开展了系列妇女节活动,为女教职工发放了电影票、鼓励女教工参加校工会俱乐部舞会,节日期间中心工会委员会主席喻朝庆老师带领工会小组成员为每位女教职员工亲自送上了精美的小礼物,并带去了诚挚祝福。 此次活动的开展,增进了教职工之间的感情,也体现了地学中心领导对教职工的关怀,使女职工度过了一个身心愉悦、充实快乐的节日。
3月17日,地学中心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公布的分数线及地学中心的要求,对上线的硕士考生进行了复试工作,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共3位。 本次复试采取笔试、口试的方式进行。笔试内容为大气科学或生态学专业综合知识考试;口试则对考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研究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最终,3名考生均通过综合复试,被地学中心拟录取。 面试组由罗勇教授任组长,组员分别由:王斌教授、林光辉教授、及杨军,Sergey,N.E.Clinton ,武海平等担任,研究生院的孙昕来莅临指导。
为了给中心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工作交流机会,4月1日中午,地学中心在927会议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师午餐会,共20余为教师积极参加。 会上,地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武海平首先介绍了中心新入职的教职工,随后就近期研究生、博士生复试工作、2014年地学中心夏令营、中心办公室分工调整等工作做了详细通报。最后,大家着重讨论了2014年学生夏令营开展的时间、工作规划等事宜。 通过此次会议,老师们在轻松氛围中交流教学经验,科研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中心副主任罗勇教授也在百忙之中参加此次午餐会,并对会上的各项事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经2013~2014学年度第14次校务会议讨论,地学中心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选为“2013年度校级先进集体”,地学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武海平老师被评选为“2013年度校级先进工作者”。经清华大学工会第十九届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中心办公室李晓瑜老师被评选为“2013年度清华大学工会积极分子”。 2013年度学校评出“校级先进集体”共24个院系,“校级先进工作者”92名,“清华大学工会积极分子”298名。
中国第二届稳定同位素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修班 (第一轮通知) 会议背景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涉及到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动-植物相互作用、全球变化效应、全球碳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食物网结构及营养级关系、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众多生态学研究领域。稳定同位素生态学原理研究及其技术应用也逐步扩展到污染物追踪、食品甄别、产地溯源以及缉毒防恐等关系到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民生领域。 为了加强我国稳定同位素生态学者之间的交流,及时跟踪国际最新研究前沿,推广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我国生态学各领域研究以及民生领域的应用,在2008年6月北京香山成功主办“中国首届稳定同位素与生态学国际研讨会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修班”基础上,我们计划2014年5月18-22日(18日全天报到)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国第二届稳定同位素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修班”,并邀请国内外本...
2014年3月,地学中心双聘教授徐冠华院士当选国际生态学科顶级刊物《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EHS,《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国际学术顾问。同时,地学中心973首席科学家、生态学林光辉教授选为该刊物的专业编委。 EHS(ISSN: 2332-8878)期刊是一个通过同行评审、在线发行、开放的国际化新期刊,将于2015年由美国生态学会( ESA)和中国生态学会(ESC)联合出版,并将致力于建设成为服务于全球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的国际刊物。 EHS将收录宏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前言、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改变,以及运用系统方法将生态学科学用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领域的文章。论文将侧重于运用生态学理论,原则和概念,服务于可持续发展领域,尤其是引起环境迅速变化的领域。
3月31日上午,地学中心邀请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效存德专家,在地学中心会议室作题为“南极地区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的讲座。 讲座围绕南极气候变化机理及其与全球气候关联认识的诸多不足开展,从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到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气候变化影响中低纬度气候的传输通道位置和强度、全球变暖背景下东、西南极冰盖反向变化格局及其归因、南极冰盖物质平衡观测与计算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以及南极海陆分布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3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效存德是中科院“百人计划”,任国际冰冻圈协会(IACS)副主席。长期从事南北极冰芯与气候变化研究。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
2014年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 复试分数线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分 政治 外语 业务1 业务2 0706 大气科学 310 50 60 100 100 0713 生态学 310 50 60 100 100 按照以上分数线的划分,请符合以上要求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前来复试。
课程录像(请点击) Instructor: Nicholas Clinton,nclinton@tsinghua.edu.cn 821 Meng Min Wei Technology Building Office hours: Thursday 10-11:30 AM Textbook: Olsen. “Remote Sensing from Air and Space.” SPIE Press. Grading: 10 labs – 100 points each Class participation – 100 points Final project – 400 points A: 90% - 100% B: 80% - 89.999999% C: 70% - 79.999999% D: 60% - 69.999999% F: Outline: In this class, students will learn basic concepts and practice of remote sensing for Earth surface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Lectures are pre-recorded and each week students will be expected to watch the lecture prior to attending class. Class time will be structured as discussion/laborator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the lecture will be reviewed and questions addressed. The remainder of th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