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关心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设的领导、朋友们:您好!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谨祝您和您的家人节日快乐,来年幸福如意!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在您的关心和支持下即将走过第五个年头。回顾2013年,在清华大学的领导下,在徐冠华院士为主任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地学中心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首先,今年学校批准地学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目前中心各类型人员60人。地学中心于2013年启动了人事体制改革,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国际化、竞争性、高效率、促和谐”。中心将通过评估与竞争机制提升整体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人才流动,尽快使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在世界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处于领导地位。鉴于地学中心党员人数已经达到相应规模,清华大学党委于2013年11月7日批准成立地学中心党总支委员会,校工会于11月27日批准成立地学中心分工会。
第二,教育教学方面。2013年是地学中心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第二年。中心今年招收博士生23名,硕士生20名,截至12月,地学中心在读研究生137名(其中博士生72名、硕士生65名)。2013年,地学中心全年共开设16门研究生课程,全年两个学期地学中心课程教学评估得分均大幅高于全校平均分,春季学期课程教学评估得分更是名列全校第2名。其中喻朝庆副教授和李长生讲席教授合讲的《生物地球化学概论和应用》,以及王聿绚副教授主讲的《大气化学》,获得最高分97.5,成为全校30 人以下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评价的课程。
第三,科研方面。随着师资力量逐步增强,地学中心在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包括发布了国内首个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器,完成了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农地制图,完善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地表覆盖制图结果,获得了全球2010年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预估了全球维管植物多样性随气候变化的分布变化,模拟并预估了2000-2015年中国区域硫-硝-氨气溶胶时空分布,获得了2003-2008年中国主要湖泊的水位变化特征,模拟了太湖流域的洪水危险性等。此外在中国地表太阳能变化趋势、墨西哥湾海洋套流机制与动态、欧洲禽流感传播机理和北美森林干扰要素辨识等方面也取得进展。截至2013年12月19日以地学中心为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文(英文)数量达52篇,其中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表2篇文章。
2013年,地学中心还组织启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
1. 新获批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年代际尺度上全球和中国大气成分与气候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项目首席科学家为王斌教授。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获得突破性进展,本年度地学中心教师共获得面上项目基金4项、青年基金4项,是2012年的一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97万元,较2012年有很大增长。
第四,行政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经多方面争取支持,2013年6月地学中心从伟清楼整体搬迁到蒙民伟科技大楼,建筑面积从990平米扩展到1450平米,教学科研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已开工建设地文台、大气监测、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气候数值模拟等多个实验室。
展望2014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将按计划向学校申请更名为“地球系统科学系”,并进一步广纳符合中心发展方向的天下贤才,为加强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与基于地学的多学科交叉和定量化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盼望着您给予地学中心更多的关怀和更大的支持!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感谢信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