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凌晨,清华大学地学系刘竹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东秀珠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张涛研究员团队、大连海事大学孙野青教授团队一起合作开展的实验样本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该实验是基于中国空间站的地外生态系统模拟实验,基于中国空间站舱内与舱外实验平台,通过暴露不同水平的宇宙辐射及有无微重力协同的环境,测试地球极端微生物的地外环境特别是模拟火星环境的适应性,探...
11月5日,《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以下简称“中国报告”)在北京发布。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Martin Taylor)先生、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李筱翠副司长、《柳叶刀》杂志亚洲高级执行主编王辉(Helena Wang)女士、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郑志杰教授,“柳叶刀倒计时”项目全球共同主席、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发布会...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2003年欧洲夏季热浪是最具代表性的极端事件之一。作为全球气候的关键调控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因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特征,被称为“第三极”。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重要作用,但其在季节至年际预测中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利用新开发的陆面耦合数据同化系统,将青藏高原观测数据融入耦合气候模式...
极端湿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湿热浪的强度和频率将进一步增加。湿热浪发生时,土壤比平时更湿,边界层高度较低,地表的蒸发增加了近地层大气湿度。小雨天的陆面大气过程及辐射变化如何影响极端湿热?当前全球气候模式普遍存在小雨模拟过多的问题,然而模式中过多的小雨对湿热浪的模拟产生的影响尚未明确。针对上述问题,清华大学地学系王勇副教授课题组继揭示了小雨主导气溶胶湿沉降之后(W...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被高度压缩,这导致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快速流动,因此,中国在取得城市化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另外,本世纪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促进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政策,对城乡转型模式重塑的科学认识和理解城乡转型模式如何影响城乡间福祉提出了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综合考虑土地-人口-产业三个城乡转型进程,利用多源地理栅格数据并结...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基石,保护地在保护自然区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人类驱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导致保护地内的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从而对其有效性造成损害。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境的影响,然而保护地的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全球动态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利用全球逐年遥感数据与生境质量模型,揭示了1992-...
高时效、高精度的土地覆盖变化数据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球系统模式开发、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评价等领域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土地覆盖制图方法通常依赖于单一的数据驱动模型或知识驱动模型,然而前者在应对复杂环境变化时可能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后者则可能因数据不足或先验知识不完善而导致精度较低。随着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加,亟需一种能够整合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优势的新方法,以提升土地覆盖制图的时空精度和实时...
全球气候模式是研究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全球气候模式都是在大约100-200公里的网格尺度进行陆-气耦合,无法显式表征网格内(即次网格)各地表单元(例如:植被、城市、湖泊、农田等)陆-气耦合的异质性。以城市为例,其覆盖面积所占模式网格比例很小,但相比于周围农村具有显著的城乡温度和降水差异。采用传统的网格尺度陆-气耦合方案无法表征次网格各地表单元之间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差异,而且网格面积加权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