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联合国环境署(UNEP)首席科学家兼科学司司长刘健博士应邀做客第82期“清华论坛”,在主楼接待厅作了题为“创新与环境”的主题演讲。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办,地球系统科学系承办。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教授主持论坛。来自清华大学地学、公管、环境等多个院系师生和校外来宾上百人参会。 论坛现场 刘健博士以“创新与环境”为主要议题,针对全球环境面临的状况,以及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等议题进行探讨。他谈到,全球环境面临的三大危机是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而创新是应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关键。 联合国环境署首席科学家兼科学司司长刘健作演讲 他表示,当今环境问题的挑战即是机遇,我们需要做出革命性的改变,必须创新科学技术与合作,打破科学和政治间的壁垒,把环境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及时行动,才能更好地为未来健康环境作出努力。 论坛上,刘健还与参会的清华大学师生和校外来宾进行了深入的交...
2018年10月17日、18日我校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功立业新时代”教职工文艺汇演。全校共有 46个分工会1100多人次教职工参加了演出。按照评分准则,经评委评分,由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能动系联合表演的大合唱节目获得一等奖。 合唱曲目《好日子》 合唱曲目《世界需要热心肠》
地学系博士生徐灏作为第一作者,李莎作为第二作者,地学系白玉琪副教授,王斌教授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吴统文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在线发表了题为“A collabor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gridded environmental data”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为分布式存储的地学数据提供了简单高效的协同分析方案,将数据分析工作由用户端转移到服务端,从而大大减少了科学用户对本地的存储计算资源的依赖。研究合作者还包括地学系博士生董文浩、黄文誉副教授、徐世明副教授、林岩銮教授和中国气象局的吴芳华、辛晓歌、张莉、王再志等专家。 该论文以气候模式数据为例,以CMIP5数据分析为典型应用场景,完成了方法研究。CMIP5的全球数据总量大约1.5PB,分布式存储于全球大约30个数据中心。PCMDI等提供的模式数据管理和分析方案是:模式数据中心发布数据;ESGF提供中央索引和检索系统;研究用户最后从模式数据中心下载...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18-2019年《第九届北京初雪日期有奖竞猜》活动开始啦! 预测准确就能赢取创意奖品,并获得地学系预言奖——初雪先知奖!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请在2018年10月17日24点前填写竞猜表预测北京初雪日期。参加范围仅限清华大学全体教职工、本科生、研究生。2018年10月17日24点后问卷关闭,且多次提交以首次预测日期为准。预测准确的前10名(以北京市气象局公布数据和提交预测时间前后为准)获得“初雪先知奖”。 【预测时段】2018年10月17日-2019年4月30日。 【填写内容】 1、您的姓名 2、您所在的院系 3、您的学号(或工作证号、身份证号) 4、您的手机号 5、您的常用邮箱 6、您预测的初雪日期 【问卷链接】https://www.wjx.top/jq/28965127.aspx 【注】参考信息: 北京市气象局对于初雪日的定义有严格标准,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才可以判定为初雪日到来: 1、全市20个人工气象观测站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 2、城区5个人...
9月20日晚,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颁奖暨“良师益友”20周年纪念晚会在大礼堂举行。由校研究生会组织发起的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地球系统科学系卢麾副教授获得“良师益友”奖。 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同学们对卢麾老师的评价;“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卢麾课题组“Water Cycle Lab”的座右铭。在学术上,他努力帮助学生树立科研信心,做好研究工作,引导他们在学术方面寻求突破,鼓励他们在学术方面做出贡献。除了学业,他还十分关心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通过课题组的微信等社交软件,用时而恳切,时而活泼的话语与同学们谈理想人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心灵导师。卢麾老师感人的师德事迹通过地学系研会学生撰写的“地学系良师益友卢麾|可以和他谈理想人生,也可以和他谈笑风生”文章,在朋友圈广泛流传,并在校内外引起了良好反响。 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获奖者卢麾副教授 卢麾副教授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在清华大...
蔡闻佳,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从事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拟与分析以及减缓技术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估的研究和教学。2010年获得“Scopus 寻找未来科学之星”气候变化科学领域新人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多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 2017年11月,德国波恩,第23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经过12天的艰难磋 商,会议终于进入倒计时。持续近两周的利益博弈、立场交锋以及不眠不休的谈判,令与会代表疲惫不堪。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蔡闻佳长舒一口气,连续15小时的大脑高负荷运转之后,此刻她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与远在北京年纪尚小的孩子们通个视频了。 一脸胶原蛋白的蔡闻佳看起来还像个学生,而她其实已是气候变化谈判领域的老兵了。这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副教授是第7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每一次谈判都是对于个人智力、体力和心理素质的考验。 守住底线,护卫国家利益,是每 一位中国代表团成员的目标,也是他们努力奋...
8月14日,地学系博士生黄杰作为第一作者,导师徐芳华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题为“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Subsurface Chlorophyll Response to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North Pacific”的研究论文。文章揭示了北太平洋中尺度涡旋引起的海洋次表层叶绿素变化。 中尺度涡旋在海洋中普遍存在,且能够显著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限于观测资料的获取,目前对中尺度涡旋生物地球化学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表层。文章收集了大量历史航次观测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海表面高度资料,探究了海洋次表层叶绿素对中尺度涡旋的响应。 图1. 北太平洋涡旋引起的叶绿素响应示意图。 结果表明,北太平洋中尺度涡旋引起的海洋真光层内硝酸盐与叶绿素平均变化分别为± 90%与± 10%。受涡旋强度及叶绿素极大层深度影响,真光层内硝酸盐及叶绿素对涡旋响应,从海洋边界区域到开阔大洋逐渐减弱。在寡营养盐的开阔大洋,涡旋内表...
7月10日,地学系博士孙晶茹作为第一作者,导师徐芳华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Climate Dynamics》上发表题为“Monthly variability of Luzon Strait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fication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recent decades”的研究论文。文章揭示南海北部热带气旋强度发展月变化规律与原因。文章合作者还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Leo Oey教授及地学系林岩銮教授。 每年6月至11月,有诸多热带气旋(TC)从西北太平洋(WNP)生成,途经吕宋海峡(LS)进入我国南海(SCS)北部。 统计分析表明这些途经吕宋海峡的热带气旋(LSTC)强度发展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大多数的LSTC在8月和9月期间,进入我国南海北部后持续增强;而在6月和7月,以及10月和11月期间进入南海后则倾向于减弱。此外,9月份期间的LSTC与8月份相比,在进入南海北部更容易加强。这表明9月份的南海北部大气和海洋环境更有利于TC的强度发展。文章对比了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发展的海洋和大气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