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地学系博士孙晶茹作为第一作者,导师徐芳华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Climate Dynamics》上发表题为“Monthly variability of Luzon Strait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fication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recent decades”的研究论文。文章揭示南海北部热带气旋强度发展月变化规律与原因。文章合作者还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Leo Oey教授及地学系林岩銮教授。
每年6月至11月,有诸多热带气旋(TC)从西北太平洋(WNP)生成,途经吕宋海峡(LS)进入我国南海(SCS)北部。 统计分析表明这些途经吕宋海峡的热带气旋(LSTC)强度发展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大多数的LSTC在8月和9月期间,进入我国南海北部后持续增强;而在6月和7月,以及10月和11月期间进入南海后则倾向于减弱。此外,9月份期间的LSTC与8月份相比,在进入南海北部更容易加强。这表明9月份的南海北部大气和海洋环境更有利于TC的强度发展。文章对比了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发展的海洋和大气环境因子,包括海表温度、海洋上层暖水厚度、垂直风切变、相对湿度和大尺度低层涡度等。研究发现,LSTC9月份在南海北部趋于增强主要原因是较深的上层暖水厚度和较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进一步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向冬季风的转变为9月份南海北部热带气旋的强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图1: 1993年到2015年,热带气旋自西北太平洋生成,途经吕宋海峡进入我国南海的路径(a),强度最大值分布(b)及强度发展的月变化特征(c)。
孙晶茹为地学系2018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热带气旋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82-018-43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