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是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气溶胶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地气系统的辐射通量、大气的热动力状况以及云的微物理性质等影响冰云的云高、云量和云的生命时间。由于气溶胶对冰云的影响机理相对复杂,在气候模式中估算由气溶胶引起的长波云辐射强迫的变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地学系彭怡然副教授研究组针对目前仅有粗略估算而缺乏明确机理的气溶胶长波云辐射影响展开分析,通过全球气候模式CAM5.3的一系列模拟试验,解释了东南亚和亚马逊地区气溶胶影响长波云辐射强迫的不同主导机理。该研究成果以“气候模式CAM5.3中东南亚和亚马逊地区气溶胶对长波云辐射强迫的不同影响”(Contrasting aerosol effects on longwave cloud forcing in South East Asia and Amazon simulated with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为题,近日发表于在地学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大气》《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
11月26日下午,理学院第一期青年学者沙龙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本期沙龙邀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张悠慧作题为“类脑计算系统与理科交叉初探”的报告。张悠慧以类脑计算为切入点,对于其研究背景、近期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作了介绍。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数学系主任邹文明,物理系副主任姜开利,地学系副主任武海平,来自地学系、化学系、电子系、天文系、机电系、药学院等多个院系的教师共计30余人参与活动。 图1 张悠慧在沙龙上作报告。 在沙龙上,张悠慧从“什么是类脑”谈起,对于类脑研究的起源,目前的研究状况、在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类脑计算的未来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在探求类脑计算系统与理科交叉的过程中,应坚持有组织的科研,要以芯片为抓手,带动相关研究。同时,在研究思路上也要工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相结合,以承上启下、开放合作的心态进行探索。 图2 与会老师参与讨论。 听取张悠慧的介绍后,...
11月19日下午,地学系召开了“十四五”规划专题研讨会。地学系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参与研讨,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孙炘、教务处副处长程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钟晓征等出席。 图1 围绕地学系“十四五”规划,与会教师参与讨论。 在研讨会上,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武海平介绍了学校“十四五”规划方案及有关要求,并对系“十三五”规划方案进行了回顾。地学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罗勇介绍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背景,并就地学系“十四五”的规划中有关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发展、资源配置等重点方向提出建议。他表示,做好地学系“十四五”规划对我系稳定发展非常关键,我们应主动思考、明确目标,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突出在地学领域的影响力。随后,与会教师围绕地学系未来五年的学科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学校相关部处领导提出建议。 图2 会议现场。 地学系将继续开展系列专题研讨,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推进“十四...
11月19日,地学系邀请保卫部部长向春作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地学系教职工40余人参加了培训。 向春从国家安全形势、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与个人安全防范等方面介绍了今年的安全工作重点,并结合了真实警示案例,为教职工上了“深刻的一课”。向春表示,安全稳定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制度规范化,加强日常演练,才能支撑起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 通过此次培训,有助于提高教职工的安全、保密和防范意识,强化了教职工对于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今后,地学系将继续推动开展安全工作,全面提高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充分调动每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努力营造平安、健康的校园环境。 培训现场 保卫部部长向春作报告。 供稿:刘晓婷 审核:武海平 编辑:王佳音
秋冬季节是火灾的高发时期,地学系深入贯彻“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的安全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安全排查,严格落实消防安全工作。 近日,地学系对楼内公共区域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以及各师生办公房间逐一进行了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此次检查重点包括:房间线路问题、疏散门堵塞问题、插排使用问题、电脑主机放置、杂物堆放等方面。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与相关负责人联系,制定解决方案,并联系物业协助整改处理,确保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地学系进行安全检查。 供稿:付美娟 审核:武海平 编辑:王佳音
11月13日,地学系首次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S818会议室举行。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地学系俞乐副教授、许磊副教授、在站出站博士后、科研助理及博士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博士后学术论坛由宫鹏教授推动,博士后自发组织,面向包括地学系全体师生及出站博士后,旨在促进思想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氛围。图1 论坛现场。本次论坛报告的主题为“世界钢铁历史与智能发展趋势介绍”,主讲人贾永坡...
为增强学生对大气物理学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空气污染、云降水、大气光学等现象的兴趣,11月7日,清华大学地学系林岩銮教授、彭怡然副教授组织并带领地学系及兄弟院系20余名学生参观了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物理观测仪器。图1.参观学习的地学系师生。在参观活动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赵春生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单高斯光束光镊-单贝塞尔光束光镊集成系统。他介绍说,该技术的---发现者阿什金博士也因在激光...
为扎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和党中央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史,缅怀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10月22日,地学系党总支联合系分工会共同组织教职工前往香山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地学系党总支书记罗勇带队,20余名教职工参加了活动。图1 香山革命纪念馆香山是党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承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
10月15日,清华大学第四十七届教职工运动会在西大操场举行,地学系30余位教职工积极参加了本届运动会的入场式及田径比赛。 图1 入场式队伍 图2广播体操表演 在运动员入场式上,由系主任宫鹏领队,地学系教职员工精神饱满、步伐矫健地走进会场。他们经过主席台时热情地舞动帽子,向主席台上的校领导和观众们致意问好。随后,在第九套广播体操的表演中,运动会缓缓拉开了帷幕。 图3 我系教职工运动员积极参加各项比赛项目 图4 我系教职工运动员参加男子乙组100米项目 田径比赛中,我系运动员们带着“重在参与”的积极心态、“为系争光”的集体主义情怀,发扬了勇敢、拼搏的精神,积极参加了100米、1500米、立定跳远、跳绳、踢毽、掷实心球等个人赛和4*100米的团体比赛。系领导积极参与田径项目,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在4*100米团体比赛中,运动员们配合默契,出色地完成了速度与毅力的拼比。运动员们敢于拼搏、超越自我的运动精神,为地学系赢得了荣誉。 图5 集...
为贯彻落实学习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于10月16日在理学院报告厅召开2020~2021学年度秋季学期教学工作研讨会暨清华大学第610期博士生论坛。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地学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罗勇,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武海平及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会议。会议由地学系副系主任张强主持。 图1 地学系2020~2021学年度秋季学期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理学院报告厅举行 图2 教学工作研讨会由张强(左一)主持,杨军(左二)、彭怡然(右一)在会议上作介绍。 在教学工作研讨会上,张强教授介绍了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背景、重大意义及指导方针,并对地学系研究生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建议进行了说明。杨军教授从课程体系、学分设置、研究生培...
应对气候变化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人类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而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人类活动呈现大规模缩减的趋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下降了近30%,对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响。 为及时反映新冠疫情后的全球碳排放变化,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刘竹副教授研究组联合27家国内外单位,基于多部门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观测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构建了全球首个近实时碳排放数据库,并揭示出新冠疫情造成了历史上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的最大减排量,其短期下降幅度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通过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近实时监测,将可能使减排政策调整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研究结果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近实时监测揭示了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Near-real-time monitoring of global CO2 emissions ...
10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一行三人访问清华大学地学系。地学系主任宫鹏教授、系党总支书记罗勇教授等会见了来宾,杨军教授和白玉琪、蔡闻佳、刘竹和许磊副教授等参加会见并进行学术交流。 宫鹏向来宾介绍地学系的有关情况。 首先,宫鹏代表地学系对陈冯富珍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向来宾简要介绍了地学系的历史沿革、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等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地学系在星球健康方面的研究重点和工作部署以及亮点成果。随后双方就气候模式、环境变化与疾病传播、气候变化与公众健康、全球碳排放实时监测、公共卫生与健康大数据和健康城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学术交流后双方合影留念。 陈冯富珍表示,21世纪的公共卫生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以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为基础,涉及与气候、环境、经济和政策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