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由北京高校学生工作学会主办的2020年北京高校“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班集体创建评选会于北京工业大学顺利召开。本次活动共有北京53所高校的259个班级参评,共有28个班级入围终审。最终,清华大学地学系 地研18集体荣获“十佳班集体”。本次评选由市委教育工委和团市委主管处室领导、思政工作领域专家代表、媒体代表、一线辅导员代表共同担任评委。因受疫情影响,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今年的终审评选采取专家现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青藏高原总体上降水增多,大部分湖泊明显扩张。地学系阳坤教授课题组近期在研究(Sun et al., 2020, Journal of Climate)中指出,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高原降水增加和湖泊扩张的主要原因。但是自上世纪末,青藏高原南部出现暖干化,致使该地区大部分湖泊水量减少,冰川快速退缩。因此,揭示该区域降水变化及其成因对理解和预测藏南水资源和冰川变化至关重要。针对该问题,课题组与夏威夷大学王...
台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结构主要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有关影响台风结构和强度的因素,虽然上世纪80年代国著名大气科学家Kerry Emanuel提出的台风潜在强度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台风的最大强度,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很合适地揭示影响台风结构和强度的因子。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王丹阳和林岩銮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可逆湿台风模型(其中水汽凝结物不下落而随气块一起运动),并通过数值模拟证明了可逆湿台风与干台风具有等价的结构,进而说明了并非水汽本身而是湿大气的不饱和特征造成了干型台风(包括干台风和可逆湿台风)与典型湿台风的结构差异。干型台风的下沉区垂直熵梯度(或稳定度)远小于典型湿台风,导致干型台风具有大一个量级的下沉速度,从而造成了干型台风更宽广的内核区(图1)。 图1.典型湿台风(上)和干型台风(下)的结构差异及原因。 研究发现,造成典型湿台风相对于干型台风更紧密内核区的本质原...
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刘利副教授负责的耦合器课题组设计实现了基于分布式并行排序的通信路由并行生成方法,其具有明显优于全局方法的并行可扩展性,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全球公里级分辨率耦合的高效通信路由生成问题。 图1通信路由举例:左右部分分别表示源和目标分量模式、中间部分的箭头表示通信路由。 地球系统模式和耦合数值预报模式(合称耦合模式)是气候研究和气象海洋预报等不可或缺的基础科学工具,耦合器是实现耦合模式中多个分量模式系统集成的基础软件支撑。分量模式间的数据传输是耦合器的最基本功能之一,两组进程间通信路由关系建立是数据传输功能的初始化操作。大部分国内外耦合器采用了并行可扩展性差的全局方法来实现通信路由的构建,这将成为全球公里级分辨率耦合的性能瓶颈。该研究成果的发明专利“一种并行通信路由建立方法及系统”已被授权(ZL202010127096.3;国际申请号:PCT/CN2020/126790)。论文“DiRong1.0: a distributed implemen...
12月8日下午,地学系组织第二十六届“全民健身杯”教职工冬季长跑,共三十余名教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校内长跑赛程3公里。 图 起跑前合影 长跑活动中,大家不畏严寒,奋勇争先,相互鼓励。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教职工们的运动热情,进一步营造了地学系“全员健身”的浓厚氛围。参与活动的教职工们纷纷表示,冬季长跑是清华的传统体育活动,地学系教职工将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把长跑变为“常跑”,强健体魄、凝神聚力,“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供稿人:刘晓婷 审核:武海平 编辑:王佳音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是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气溶胶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地气系统的辐射通量、大气的热动力状况以及云的微物理性质等影响冰云的云高、云量和云的生命时间。由于气溶胶对冰云的影响机理相对复杂,在气候模式中估算由气溶胶引起的长波云辐射强迫的变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地学系彭怡然副教授研究组针对目前仅有粗略估算而缺乏明确机理的气溶胶长波云辐射影响展开分析,通过全球气候模式CAM5.3的一系列模拟试验,解释了东南亚和亚马逊地区气溶胶影响长波云辐射强迫的不同主导机理。该研究成果以“气候模式CAM5.3中东南亚和亚马逊地区气溶胶对长波云辐射强迫的不同影响”(Contrasting aerosol effects on longwave cloud forcing in South East Asia and Amazon simulated with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为题,近日发表于在地学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大气》《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
11月26日下午,理学院第一期青年学者沙龙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本期沙龙邀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张悠慧作题为“类脑计算系统与理科交叉初探”的报告。张悠慧以类脑计算为切入点,对于其研究背景、近期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作了介绍。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数学系主任邹文明,物理系副主任姜开利,地学系副主任武海平,来自地学系、化学系、电子系、天文系、机电系、药学院等多个院系的教师共计30余人参与活动。 图1 张悠慧在沙龙上作报告。 在沙龙上,张悠慧从“什么是类脑”谈起,对于类脑研究的起源,目前的研究状况、在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类脑计算的未来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在探求类脑计算系统与理科交叉的过程中,应坚持有组织的科研,要以芯片为抓手,带动相关研究。同时,在研究思路上也要工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相结合,以承上启下、开放合作的心态进行探索。 图2 与会老师参与讨论。 听取张悠慧的介绍后,...
11月19日下午,地学系召开了“十四五”规划专题研讨会。地学系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参与研讨,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孙炘、教务处副处长程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钟晓征等出席。 图1 围绕地学系“十四五”规划,与会教师参与讨论。 在研讨会上,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武海平介绍了学校“十四五”规划方案及有关要求,并对系“十三五”规划方案进行了回顾。地学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罗勇介绍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背景,并就地学系“十四五”的规划中有关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发展、资源配置等重点方向提出建议。他表示,做好地学系“十四五”规划对我系稳定发展非常关键,我们应主动思考、明确目标,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突出在地学领域的影响力。随后,与会教师围绕地学系未来五年的学科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学校相关部处领导提出建议。 图2 会议现场。 地学系将继续开展系列专题研讨,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推进“十四...
11月19日,地学系邀请保卫部部长向春作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地学系教职工40余人参加了培训。 向春从国家安全形势、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与个人安全防范等方面介绍了今年的安全工作重点,并结合了真实警示案例,为教职工上了“深刻的一课”。向春表示,安全稳定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制度规范化,加强日常演练,才能支撑起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 通过此次培训,有助于提高教职工的安全、保密和防范意识,强化了教职工对于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今后,地学系将继续推动开展安全工作,全面提高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充分调动每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努力营造平安、健康的校园环境。 培训现场 保卫部部长向春作报告。 供稿:刘晓婷 审核:武海平 编辑:王佳音
秋冬季节是火灾的高发时期,地学系深入贯彻“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的安全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安全排查,严格落实消防安全工作。 近日,地学系对楼内公共区域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以及各师生办公房间逐一进行了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此次检查重点包括:房间线路问题、疏散门堵塞问题、插排使用问题、电脑主机放置、杂物堆放等方面。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与相关负责人联系,制定解决方案,并联系物业协助整改处理,确保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地学系进行安全检查。 供稿:付美娟 审核:武海平 编辑:王佳音
11月13日,地学系首次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S818会议室举行。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地学系俞乐副教授、许磊副教授、在站出站博士后、科研助理及博士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博士后学术论坛由宫鹏教授推动,博士后自发组织,面向包括地学系全体师生及出站博士后,旨在促进思想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氛围。图1 论坛现场。本次论坛报告的主题为“世界钢铁历史与智能发展趋势介绍”,主讲人贾永坡...
为增强学生对大气物理学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空气污染、云降水、大气光学等现象的兴趣,11月7日,清华大学地学系林岩銮教授、彭怡然副教授组织并带领地学系及兄弟院系20余名学生参观了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物理观测仪器。图1.参观学习的地学系师生。在参观活动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赵春生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单高斯光束光镊-单贝塞尔光束光镊集成系统。他介绍说,该技术的---发现者阿什金博士也因在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