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符合《清华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文博士等采取相同的办法同时进行。 一、申请人申请 (一)应届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按《清华大学2019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关要求》和《清华大学关于2015级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若干规定》申请。 (二)硕博连读生 按《关于在校硕士生硕博连读的招生办法》要求申请。 (三)公开招考博士生 1.申请条件 符合《清华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的报考条件。 2.申请时间 申请人需于; 8月24日-9月7日登录http://yz.tsinghua.edu.cn 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9月的招生工作结束后,如果地球系统科学系仍有招生指标,将根据研究生院的...
7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201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主楼接待厅隆重举行。地学系2018届全体毕业研究生、毕业生导师和毕业生亲友共150余人出席典礼,共同见证毕业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典礼由地学系党总支书记罗勇教授主持。 图为:地学系举行201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 在播放一段以回顾毕业生成长历程的短片之后,罗勇教授宣布典礼正式开始。全体参会人员起立唱国歌。随后,地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宣读了地学系2018届毕业研究生及优秀毕业生名单。 图为:地学系党总支书记罗勇教授主持典礼 图为:地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宣读毕业生名单 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的董文浩同学作为地学系博士毕业生代表致辞,他说在导师林岩銮教授悉心指导下,自己逐渐坚定了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他还代表毕业生分别对支持他们的父母家人、系办公室和同窗同学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感恩之情。最后他希望每位地学系毕业研究生对于自己选...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教育部与英国商业、能源及产业战略部签署的关于开展中英联合研究创新基金博士生伙伴关系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受两国政府委托,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联合实施本奖学金项目,以支持中英两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博士生交流。 本项目将在2018/2019年度资助优秀中国博士生70人左右前往英国的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开展为期3-12个月的学习或研究工作。 学科领域包括环境技术(例如:气候变化、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 二、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一次中国至英国往返国际旅费、在外留学期间规定期限内的奖学金。另,如英方接收机构确定须收取相关费用(仅限学费和Bench Fee,请务必在邀请函中说明,一旦提交,不得变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将提供一定限额的资助:留学期限为3-6个月,最高资助5,000英镑;留学期限为7-12个月,最高资助10,000英镑。超出10,000英镑的学费由...
合作导师:司亚丽副教授 院系/流动站/专业:地球系统科学系 /全球变化生态学/候鸟迁徙生态 拟从事的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候鸟迁徙网络结构与功能分析 拟从事研究内容或研究计划: 集合公众科学、追踪和观测等多源数据,基于图论分析全球候鸟迁徙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并进一步量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候鸟迁徙网络功能与稳定性的影响。 招聘要求: 已获得或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鸟类学、生态学、统计学相关专业 具备较强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有定量化分析和建模基础。熟悉R和ArGIS软件。有网络分析、大数据和遥感数据分析以及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英语写作口语基础扎实,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参与人在SCI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年龄不超过35周岁。 相关待遇: 按照国家和清华大学相关博士后管理办法执行,并有项目参与津贴和科研绩效奖励。 招聘人数: 1 有效期: 至2018年9月30日或招到合适人选为止 申请方式:申请者请将申请材料发送至联系人的电子...
6月5日,清华大学在经管学院报告厅召开了2018年外事工作会议。校长邱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杨斌主持会议。会议宣布了清华大学2017年国际合作与交流暨港澳台工作先进集体名单,地学系等10个院系获此荣誉。 地学系国际交流负责人徐孟(左六)参加颁奖仪式 2017年,地学系在国际交流合作暨港澳台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地学系将坚持以国际化策略指导师资队伍引进,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以国际化手段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以国际化方法管理日常事务,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清华地学国际声誉和建设世界一流地学学科做出更大的贡献。
6月12日,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地学系教学工作研讨会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多功能厅举行。作为学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进一步贯彻“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研讨地学系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把提升教学质量的各项举措落在实处;探讨本科生培养与发展支持体系建设,为未来招收本科生打下坚实基础。 学科专家作专题报告。(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王艳芬、胡永云、刘鸿雁、赵斌 在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胡永云、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鸿雁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斌分别介绍了所在单位的学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举措和招生就业等情况,并强调,教学、科研、实践的深度融合,对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术兴趣、传承学术以及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发言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介...
清地学通【2018】6号 各位老师、同学、校友、朋友们: 2018年是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立90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复建地学学科9周年。为追忆清华地学创建和复建的峥嵘岁月,书写九十年薪火传承奋斗历程,弘扬地学优良传统,展望地学美好未来,现决定举办纪念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立90周年暨复建9周年征文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征文主题 1、清华地学与中国 内容:清华地学在实现民族独立、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地球科学事业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2、我与地学系 内容:本人或校友在清华大学或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包括原地学系、地理学系、地质系、气象系与现今地球系统科学系等)学习工作中的难忘经历、独特感受、感人故事和热切期待。 内容包括: ① 反映清华地学90年发展历程、优良传统和精神面貌; ② 回忆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 ③ 讴歌清华地学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 ④ 追忆清华园生活、抒写清华情怀; ...
近日,由校研究生会组织发起的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揭晓,地球系统科学系卢麾副教授获得“良师益友”奖。 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同学们对卢麾老师的评价;“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卢麾课题组“Water Cycle Lab”的座右铭。在学术上,他努力帮助学生树立科研信心,做好研究工作,引导他们在学术方面寻求突破,鼓励他们在学术方面做出贡献。除了学业,他还十分关心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通过课题组的微信等社交软件,用时而恳切,时而活泼的话语与同学们谈理想人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心灵导师。卢麾老师感人的师德事迹通过地学系研会学生撰写的“地学系良师益友卢麾|可以和他谈理想人生,也可以和他谈笑风生”文章,在朋友圈广泛流传,并在校内外引起了良好反响。 清华大学第十六届“良师益友”获奖者卢麾副教授 卢麾副教授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土木系获得工学博士...
6月2至4日,地学系2018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经过对160余份报名材料的初选,最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28所高校的56位优秀本科生受邀成为本届营员。 营员报道 在开营仪式上,地学系主任宫鹏教授致欢迎辞并向营员们介绍了地学系概况,系教学副主任张强教授介绍了免试录取研究生相关政策,系党总支书记罗勇教授介绍了夏令营的日程安排并对营员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地学系老师们针对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随后各课题组教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科研背景及研究领域。 地学系2018年度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 夏令营三天的活动充实、丰富,营员们通过个人展示、互动讨论及一对一谈话等形式与地学系教师进行了交流。地学系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旨在促进全国高校地学学科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增进兄弟院校地学专业本科...
5月17日,清华大学第四十五届教职工运动会在东大操场举行,地学系30位教工参加了本届运动会的入场式及田径比赛。 地学系入场式方阵由20名教职工组成,随着激情昂扬地运动员进行曲,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经过主席台时大家热情地挥舞帽子,向主席台上的校领导们问好。随后全校1200名教职工一起参加了第九套广播体操的表演,成为开幕式一道靓丽的风景。 田径比赛中,地学系运动员代表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清华大学体育锻炼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了100米、800米、1500米、跳远、跳绳、踢毽、掷实心球等个人赛和男子4*100米、女子4*100米的团体比赛。博士后李锐喆以13'60的速度夺得了全校100米男乙组第7名的优异成绩,为地学系赢得了荣誉。他们敢于拼搏、超越自我的运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所在学校 白鹤 郑州大学 陈灵乐 浙江大学 陈伟圳 广东海洋大学 陈晓 北京师范大学 程丹阳 华东师范大学 崔梦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董子瑄 吉林大学 窦新宇 华东师范大学 郭泓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郭瑾 中山大学 洪海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黄文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雷天扬 华东师范大学 李丹阳 南京大学 廖翠娟 南京大学 林琪凡 厦门大学 刘琳 厦门大学 刘姝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刘亚楠 兰州大学 刘赞宁 清华大学 楼书含 首都师范大学 罗一鑫 中国矿业大学 马瑜 重庆大学 倪好 浙江大学 潘佳敏 北京师范大学 秦雨婕 武汉大学 邱婕 厦门大学 桑宇星 兰州大学 佘宜航 南京大学 孙丹一 北京师范大学 陶立言 清华大学 屠滢 中山大学 汪丽君 华中农业大学 王博贤 中国人民大学 王恒琪 中国海洋大学 翁慧娴 河海大学 吴昌贤 河海大学 徐慧莹 北京林业大学 徐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薛泽环 武汉大学 闫语真 中山大学 杨颖川 兰州大学 叶家成 南京信息工程...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对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全面部署。2016年10月25日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其中就包括"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为了回答城市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提高7.7亿城市居民健康的问题,清华大学与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经过两年的合作研究,于2018年4月18日联合发布了《健康城市:释放城市力量、共筑健康中国》的特邀报告,指出健康城市建设是应对中国城市面临的巨大健康挑战的最佳系统方法,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建设健康城市适逢其时,并提出了具体的推动健康城市建设的建议。 报告的发表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也不乏不同的声音。如在4月30日,报告的主要作者和《柳叶刀》主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Dialogue节目专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