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举办了生态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会。会议邀请了11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他们是:科技部原部长、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河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康乐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陈发虎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办生态学学科共同召集人吴文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前所长韩兴国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刘起勇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戚益军教授。评审组组长由徐冠华院士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杨帆、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王晶出席了评估会。 地学系生态学科评估会现场 地...
4月17日,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学院院士Nils Christian Stenseth的名誉教授授予仪式在工字厅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仪式前会见了Nils Christian Stenseth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参加会见。 邱勇向Stenseth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和奥斯陆大学的合作历史,表示非常荣幸Stenseth教授能够加入清华、受聘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邱勇希望Nils Christian Stenseth在受聘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之后,能够更多地和清华开展合作,为清华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在随后的名誉教授授予仪式上,Nils Christian Stenseth从邱勇手中接过聘书,受聘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他是目前唯一一个受聘清华大学名誉教授的挪威人。 聘任仪式结束后,Nils Christian Stenseth发表了“关于过去和现在的鼠疫研究-中国和挪威合作项目”演讲。他首先回顾了在...
4月3日,地学系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座谈会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S818举行,党总支书记罗勇出席。副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武海平主持会议。地学系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共16人参加座谈会。 武海平首先通报了2017年度系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收到的意见建议情况。介绍了系非事业编制教职工聘用晋升原则,并鼓励非事业编制教职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会上还介绍了校工会医疗保险的基本情况和参保流程、学校人事处举办的培训课程体系和报名方式、学校非事业编制教职工职称评定体系和中科院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参会教职工对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如何提升专业技能,以及职称晋升的具体流程展开交流。 最后,罗勇代表院系领导班子对非事业编教职工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他表示,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地学系领导班子始终积极探索非事业编教职工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为非事业编制教职工谋求提升发展空间。他欢迎大家对院系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为清华...
3月22日,英国塞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地理与环境科学系王毅教授及Sussex大学34名师生访问清华大学地学系。地学系主任助理林岩銮副教授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接待了来访者一行。 林岩銮副教授做介绍 林岩銮对王毅等的再次来访表示欢迎,并向Sussex大学本科生们介绍了清华大学地学系的创建历史、研究方向以及国际学生情况。王毅简要介绍了Sussex大学以及地理与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China Field Class项目进行了介绍。自2016年以来,每年春季学期Sussex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系本科生就会来到中国不同的城市和科研机构访问学习,增进对中国科研文化的了解。交流中,英国Sussex大学学生就清华大学招收国际留学生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详细咨询。双方表示希望未来能在培养国际学生等领域加强合作。 交流环节 访问团参观清华艺术博物馆 会谈后,王毅教授一行参观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校园。
3月8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前沿与产业趋势》系列课程顺利开启。清华大学理学院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组织了此次课程,旨在推进理工结合、研创结合,开拓研究生的视野,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该课程邀请到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大数据AI生态专委会专家委员、百度七剑客之一、酷我音乐创始人雷鸣作课程导师。地学系教授宫鹏、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朱军、量子信息中心教授段路明和地学系副教授白玉琪为课程校内导师。 在简短的开课仪式上,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宫鹏教授、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于世洁、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朱军副教授先后致辞。 宫鹏教授致辞 宫鹏教授简要地回顾了全球农业、工业和信息革命的发展历程,指出过去数十年推动社会巨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机器的自动化、小型化和智能化,赞扬了Steve Jobs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者和发明家把科学、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商业化,深刻地促进了社会进步。他特别致谢了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的王熙先生及其团队为这门课...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健康城市展望”项目,根据工作需要,拟招聘数据分析员一名。详细信息如下: “健康城市展望”是由唐仲英基金会资助,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目的是建立多尺度、持续、实时的城市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通过在几个重点城市征集志愿者,在至少一周时间内佩戴便携式环境传感器和便携式能耗仪,收集环境空气及个体生理数据,分析个体环境暴露与生理健康关联,研究市内环境要素变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理解全球尺度上城市人口流动网络带来的疾病传入风险,最终完成未来城市化进程模拟和公众健康风险评估。本项目自立项以来,已完成第一阶段志愿者数据收集。2017年10月开放首批志愿者报名,社会反响热烈,共收到780份报名申请,累计200余位申请人参与心肺运动实验,最终邀请50位申请人成为项目志愿者。今后每年预计安排4期实验。 一、主要工作职责: 1. 收集整理文献资料,逐年追踪并更新环境与健康领域,尤其是与气...
清华大学AI for Earth 联合实验室,是清华大学与微软公司等联合成立的实验室,主要从事全球尺度的环境与健康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人工智能及其在地表环境监测与相关遥感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现招聘软件工程师3-5人,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工具、服务系统开发和平台建设,算法开发和软件化,以及完成相关项目的技术任务等。欢迎计算机、数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 1. 基本要求: 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积极。全职在岗工作。 本科及以上学历。善于学习,对新技术有兴趣,热爱软件开发。 至少熟练使用C、C++、Java语言的一种,有扎实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基础。 2. 以下任一条件可优先考虑: 更高的学历,有丰富系统、算法开发经验。 熟悉遥感数据处理及分析系统。 有服务系统开发或大数据平台基础。 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相关经验。 较好的英文水平。 二、薪酬待遇 签署清华大学聘用合同,依法...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耦合器组从2010年开始从事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器的自主研发,创立了新的耦合器家族C-Coupler,并于2013年完成并开源发布了第一个自主耦合器版本C-Coupler1,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耦合模式版本中得到了应用,其在耦合架构和三维耦合方面的创新性得到了国际同行认可。 近日,耦合器组完成了通用性更好、耦合功能更加丰富、使用更为简洁灵活、软件可靠性更高、且能兼容国际上已有耦合器和耦合模式的第二个自主耦合器版本C-Coupler2,其具有一些列新功能特点(参见附件1C1.docx),既能替换已有耦合模式中的其他耦合器并尽量保证结果不变(二进制不变),也能在尽量不改变已有耦合模式及耦合器的前提下,便捷实现已有耦合模式与其他分量模式或耦合模式的耦合与嵌套。例如采用C-Coupler2将一个外在分量模式耦合集成至CESM模式时,用户仅需关注外在分量模式和与其有耦合关系的CESM分量模式;...
日前,地学系宫鹏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发表的论文“Finer resolut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lobal land cover: first mapping results with Landsat TM and ETM+ data” 入选清华大学2017“纪念梅贻琦学术论文奖”。 该文是第一篇关于全球地表覆盖30m制图的论文。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概念和技术 – (1)将复合分类系统按地表覆盖特征-盖度-高度-光合作用强度分层处理的全球地表覆盖分类系统的设计理念,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这样分层使地表覆盖数据能够更灵活地在陆面过程模式中得以应用;(2)基于Google Earth 又能同时同步图像处理和GIS数据库建库及简单分析功能的Global Analyst 软件;(3)采用由图像解译人员自由定位采样,遍历所有9000余景卫星影像分样本单元面积大小的典型地表类型训练样本采样与数据库建设;(4)固定等面积分区随机采样定位后,解译人员按预先确定的位置进行样本解译的验证样本库建设;(5...
1月18日下午,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召开了首届年度科研创新交流会,宣布了“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成果”。地学系付昊桓副教授的“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和张强教授(共同第一完成人)的“国际贸易中隐含的PM2.5污染健康影响”两项研究成果获评“清华大学2017年亮点成果”。 会上,连续两年斩获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付昊桓表示,团队不断在前沿学科探索新知,促进学科交叉,未来希望将顶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一流的社会服务。 相关新闻链接: 付昊桓副教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非线性地震模拟”:http://www.dess.tsinghua.edu.cn/publish/ess/7777/2017/20171118170548474546247/20171118170548474546247_.html 张强教授“国际贸易中隐含的PM2.5污染健康影响”:http://www.dess.tsinghua.edu.cn/publish/ess/7777/2017/20170330093514750846729/20170330093514750846729_.html
1月17日,在清华大学2017~2018学年度秋季学期全校教学工作总结会上,地学系教务负责人姜培兰荣获2017年“清华大学教学管理优秀奖”。 颁奖现场,右一邱勇校长、左一杨斌副校长、右三姜培兰 姜培兰自2012年9月加入地学系以来,严格遵照学校和研究生院的制度和规定,以细心和耐心的态度面对师生,高水平地完成教务教学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她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认真地执行招生制度,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开和公平性。在新生入学后,她为新生安排入学教育学习、积极为新生在学业安排等方面提供咨询,保障新生能较快适应清华大学的教育和教学安排。同时,她将研究生培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作为工作重点,为研究生提供各个培养环节上的帮助、并协助老师进行培养工作管理。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最终学术报告制度的规范化,她协助地学系领导制定了“2016年地学系博士生最终学术报告实施细则”,并于2017年成功举办地学系第一次最终学术报告会。为保证毕业生能够...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联合向清华大学发来感谢信,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地球系统科学系、核研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波恩会议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环境学院教授、地学系双聘教授王灿和地学系副教授蔡闻佳作为本次谈判代表团中清华大学三位成员之一受到表彰。 联合国气候变化波恩会议于2017年11月6日-18日在德国波恩成功举行,会议达成多项成果,形成了《巴黎协定》实施后续谈判的工作基础,明确了2018年促进性对话组织方案,并就加速实施2020年前承诺和行动做出安排。在本次波恩会议中承担了技术相关议题的谈判,王灿和蔡闻佳担任了技术议题“77国集团+中国”协调员,为协调发展中国家立场,维护发展中国家团结和整体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灿和蔡闻佳长期从事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拟与分析、减缓技术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多维度影响建模、低碳发展技术优选和发展路线图等方面发表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