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历时两周的清华大学2015-2016度马约翰杯沙滩排球比赛落下帷幕。作为一支第一次出现在马杯沙滩排球赛场上的队伍,地学中心虽然最后仅名列乙级队伍的第八位,但整个比赛中,队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给其他院系的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地学中心。 沙滩排球是新学年马杯的第一项比赛,在排球协会发出报名通知后,地学中心组成了以李成伟任队长,惠婧璇、蔡俊、林雅和顾超为队员的参赛队伍。组队后同学们积极训练,掌握了沙滩排球的规则和基本技术。在比赛中,同学们也根据遇到的具体情况及时纠正,到比赛结束时这支临时组建的排球队不论在技术还是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地学中心排球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扩充队员,希望更多对排球感兴趣以及有排球基础的同学和老师加入。目前,地学中心排球队每周有两次固定训练,欢迎想体验排球的同学们参与到排球队的日常训练中来。 (供稿:李成伟)
5月11日,2015年地学中心博士生社会实践动员会举行。地学研团相关负责人陈晗就实践基本情况、选课过程和一些注意事项,为大家答疑解惑。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是必修环节,是加强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提高研究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水平、解决能力和社会担当的同时,也促进研究生的择业就业。 为了更好地开展2015年地学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地学研团以《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为基础,对2015年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17名同学进行了相关培训和指导。陈晗首先介绍了必修社会实践的意义——既是学生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清华大学的良好传统。他还对选课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强调了相关时间节点。中心副主任武海平老师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大家认真、努力完成社会实践。曾参与过实践的陈欣和蔡俊同学也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建议和与会同学还就疑惑之处进行了提问、讨论。 (供稿:孙喆)
6月13日晚,别开生面的儿童科普讲座“小小梦想家”第四讲“飞跃地球之迁徙的鸟”在经管学院报告厅举行。 本次讲座由地学中心与经管学院分工会联合举办,由地学中心司亚丽老师主讲。司亚丽老师精彩而又趣味十足的讲座得到小朋友与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司亚丽老师还与到场的一百多名小同学们互动,让同学们模仿鸟的叫声以及用扇子模仿大雁“V”字飞行等,这使得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快乐又有趣。 地学中心和经管学院近二十名师生志愿者紧密配合,圆满完成了本学期“小小梦想家”系列科普讲座活动。活动激发了小朋友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育了科学精神,启迪了小朋友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受到了热烈欢迎。 (供稿:彦妃)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罗勇教授、林岩銮副教授、黄建斌助理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事实、机理与预估、地球系统模式研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现根据工作需要,拟招聘博士后一至四名。详细信息如下: (一)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气候变化事实分析与过程机理研究:(1)千年尺度网格化气候序列的建立与分析;(2)南北极及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3)碳循环关键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预测预估:(1)年代际尺度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预测;(2)温升控制目标下的气候情景及其影响和风险。 3、地球系统模式研制:(1)区域气候模式研制与比较试验;(2)全球模式性能检验指标和评估体系;(3)冰冻圈分量模式的发展与集成耦合。 4、气候资源开发利用:(1)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气候环境效应;(2)风电场气象预报技术。 (二)应聘条件 1、符合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招聘岗位...
6月4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第三次面向全球公开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教授作为报告编写组组长出席了发布会。 发布会由科技部办公厅孙玉明副巡视员主持,科技部各部门领导,专家组组长,以及顾问组、专家组多位专家出席了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网等近30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图为宫鹏教授参加发布会 报告围绕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四大专题开展监测分析。发布会上,宫鹏教授就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和非洲土地覆盖专题回答了媒体提问。他指出,首次将湿地这一极具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指标纳入年度报告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受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面临...
近日,由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校团委组织承办的“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科普讲座在建馆报告厅举行。魏奉思院士做了题为“新兴的空间天气科学与有效和平利用空间资源”的报告。魏奉思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次讲座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及社会人士前来聆听。 魏奉思院士介绍了空间天气的基本知识和空间安全对国家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他从科研技术、国家空间安全政策、空间天气预报以及未来和平利用空间等多方面,通过神州空间站对接、核电站异常反应等真实案例对空间天气对国家安全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和分析。 在互动环节,魏奉思院士针对观众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问题涉及了太阳亮度和太阳风暴周期的相互关系,太阳风暴周期对地球的影响范围等多个方面。 (供稿:彦妃)
为了使全校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认识当前全世界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培养敬畏大自然、珍惜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意识,地学中心将开设全校性选修课《全球气候变化》。 该课程由地学中心罗勇教授主讲,总学时32学时(2学分)。 《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全校性通识课程。该课程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预估,气候变化对主要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技术选择,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制度等内容。课程将通过大班授课与小组研讨相结合,加强师生和同学间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每个主题均附有思考题,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拓展。 该课程还将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模拟谈判和气象局实地参观,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国际视野、全局观...
2015年2月清华大学地学中心相关研究团队在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捕捉并放飞四只佩戴卫星追踪器的白额雁,以进一步了解环境因子影响下的东亚雁类迁徙规律和动态格局。 据最新追踪数据显示:白额雁THU05、THU01、THU02和THU03分别于5月14日、16日、17日和20日离开中国东北嫩江流域附近停歇地,向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繁殖地北迁(图1)。其中白额雁THU01于2015年5月29日抵达繁殖地Lena Delta(图2)。截至目前THU01、02、03和05的飞行距离分别为5200、4400、3800和4500公里。 图1.白额雁追踪路线图(2015年2月1日至2015年5月29日) 图2.白额雁THU01于2015年5月29日到达西伯利亚繁殖地Lena Delta 白额雁追踪小档案2015/05/29 编号 性别 体重(克) 年龄 目前位置 目前飞行距离(Km) 状态 THU01 雄 2640 成鸟 Lena Delta, Russia 5200km 到达繁殖地 THU02 雌 2200 成鸟 Russia 4400km 春季迁徙中 THU03 雌 2040 幼鸟 Russia 3800km 春季迁徙中 THU05 雄 2410 成鸟 Russia ...
近日,“2014年度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广文教授、浪潮集团高性能计算总经理刘军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科院、国家海洋局及部分高校专家、学生近40人参加了颁奖仪式。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鲍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陈仁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的黄小猛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张凤获得本年度的青年人才奖,五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和计算机系的学生获得了优秀学生奖。 “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基金”是国内计算地球科学领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人才奖励计划,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浪潮集团联合设立,旨在促进国内地球系统科学与高性能计算交叉领域的研究,推动交叉青年人才培养。该基金下设青年人才奖和优秀学生奖,其中青年人才奖每年颁发一次,由两院院士、...
4月27日下午,由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气象学会联合主办的“光启科技论坛”专题报告会在上海气象科技大楼举行,清华大学地学中心罗勇教授应邀在报告会上做了题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形势走向之我见”的主题报告。在90分钟的报告里,罗勇教授深入阐述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核心结论、全球变暖“停滞”、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大气科学发展方向、气象业务发展思路等内容。上海气象局局领导、上海各区县气象局干部,上海气象局各业务、科研单位人员,总计150余人聆听了报告。4月28日,罗勇教授应上海市政府办公厅的邀请,就“2015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各缔约方主要立场和中国面临的形势”的政府咨询项目进行了指导与提供咨询。 图罗勇教授在“光启科技论坛”上做报告
魏奉思院士简介: 著名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1941年11月生于四川省绵阳市。1963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兼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世界空间环境协调研究与培训中心执委会委员,国际日地系统气候和天气计划/空间天气专题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院士最早从理论上预言大的行星际激波可以传播到10-20日地距离以远而衰减不大;提出行星际激波三维非对称物理模型,率先开展行星际激波通过内日冕的传播;发现日球电流片对行星际激波传播的阻碍,偏转与聚汇重要效应及其观测者的同异侧效应;提出磁云边界层新概念、新定义和新机理;较早提出磁重联普遍存在于行星际各类结构的观点;提出一种综合行星际闪烁观测、激波动力学与模糊数学的空间天气预报新方法。1980-81年,1994年先后赴美国、德国做访问学者;1988-2006年,先后任国际TIP、SOLTIP、CANSES/Space Weather等委员和中国召集人;1993-2002年,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