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干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传统观点认为,温度升高将急剧增强呼吸作用进而加剧气候变暖。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可通过热适应机制(thermal acclimation)来减弱呼吸作用对升温的响应。目前,叶片和根系组织的呼吸热适应已得到较多关注,但树干是否也存在呼吸热适应现象?其驱动调节机制是什么?以及这种热适应将对长期升温背景下的全球碳循环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始终缺乏系统研...
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确保居民公平使用和获取基础设施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促进公共健康至关重要。然而,针对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为填补这一空白,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徐冰教授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三类基础设施的全球格网数据库,结合人口加权暴露模型与混合效应回归方法,系统评估了全球166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可及性差异及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联合研制的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以下简称CMFD)2.0版公开发布,用户可通过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下载获取数据。CMFD是为支撑中国区域陆面、水文、生态等领域研究而研发的一套高精度、高分辨率、长时间序列数据产品。本次发布的 CMFD 2.0 包含了近地面气温、气压、比湿、全风速、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向下长波辐射通量、...
理解和预测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一直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地球系统模式是定量研究该问题的重要工具,传统地球系统模式陆面分量在模拟冠层碳通量时,通常假设同一种植被类型或植物功能类型的最大羧化能力(Vcmax,25)和叶片基础呼吸速率(R25)等功能性状固定不变。然而,大量观测证据表明,植物会通过生理调节对长期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响应。例如,温暖环境下,植物会下...
一组国际研究人员在《环境研究快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对韧性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并提出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来研究临界点。这项研究由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的仪垂祥教授领导,汇集了来自全球顶尖机构的专家,旨在解决韧性科学中的不一致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路线图。韧性和临界点是跨学科的广泛使用概念,从生态学和气候科学到经济学和社会学。然而,定义和解释的多样性导致了研究工作的碎片化。作者认为,基于动态系...
准确的天气预报对于防灾减灾、农业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等非常重要。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方法(NWP)提供了物理上可解释的高精度预报,但计算成本高,且无法充分利用快速增长的历史数据。近年来,人工智能方法在天气预报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挑战,例如平衡全球低分辨率和区域高分辨率的预报、在极端事件预报中过度平滑以及对动力系统建模不足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黄小猛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多家机构,研...
近日,第三届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由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清华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长时间序列逐年人造夜间灯光数据集(1984-2020)获得“十大最具价值年度数据集”奖项,清华大学付昊桓团队获得“十大最有贡献数据团队”称号。“中国长时间序列逐年人造夜间灯光数据集(1984-2020)”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毕业生张立贤、任浙豪,教授徐冰、付...
生物能源碳捕获与封存(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技术已经成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种植生物能源作物,利用作物快速生长的特性,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将收获的生物质转化为能源,并对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进行捕集与封存。当前,关于生物能源作物大规模种植效应的评估大多基于全球同步种植的假设,而在现实层面,各国对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可能并不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