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根本挑战之一。虽然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1年下降了5.8%,但在人口和GDP增长的推动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有可能反弹到2019年或以上的水平。未来,如果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基础设施仍不断增加的话,可能会成为《巴黎协定》中所描绘的在本世纪末,努力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的关键阻碍之一。炼油业是世界上第三大固定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占所有工业...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符合《清华大学202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中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地学系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文博士等采取相同的办法同时进行。一、申请人申请(一)应届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符合清华大学2022年接收优秀...
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卢麾副教授课题组在《IEEE应用地球观测和遥感专题选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上发表题为“全球植被对短时间尺度地表水含量的响应时间分布”(Global Patterns of Vegetation Response to Short-term Surface Water Availability)的论文,使用遥感观测的植被光学厚度和表层土壤水分数据,量化了全球范围内植被含水量对表层土壤水分响应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工作,遴选创建100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推荐选树100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示范带动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经组织推荐、通讯评审、集中会审,遴选产生了100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00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创建名单,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研究生任浙豪入选第二批全国...
随着全球对棕榈油的需求持续增长,全球油棕种植园面积显著增加。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油棕种植在东南亚地区的快速扩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泥炭地流失和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等。了解油棕的生理和物候过程及其对碳、水和能量循环的影响对于油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南亚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缺乏油棕生...
7月26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2002–2017年中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及其健康影响变化的驱动力”(Drivers of PM2.5air pollution deaths in China 2002–2017)的论文,系统解析了2002–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的长期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定量了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环境政策、气象条件变化和人群脆弱性...
生物能源碳捕获与封存作为一种大气二氧化碳(CO2)负排放技术,是未来发展情景中最主要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快速生长的生物能源作物吸收CO2,收获后转化成能源,并在使用时将产生的CO2收集起来进行封存,从而实现整个生命周期的负排放。能源作物的地上生物量需要周期性收获,收获时生物量里面的养分也会从生态系统中流失。如果这部分流失的养分不能及时被补充,土地会变得贫瘠,从而限制之后的作物生长。在未来...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将持续加重,未来极端水旱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也将进一步扩大。湄公河流域及周边区域长期遭受旱灾影响,且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将继续面临旱灾威胁。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卢麾副教授课题组在《水文学期刊:区域研究》(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上发表题为“湄公河流域及周边区域气候变化下的气象、水文干旱研究”(Meteorologic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