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决定成立国内高校的首个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这是清华大学高起点、高水平复建地学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又一重要举措。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整体行为,从而为应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管理建立科学基础。现代地球科学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门类。随着观测视角的拓展和分析计算手段的进步,特别是为了应对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为了现象描述而越分越细的地球科学正在整体进入转折期,试图突破以往单圈层、孤立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特点的传统,以系统的、多要素相互作用、定量化的观点去认识地球这一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形成地球系统科学。这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革命性变化。 清华大学地学系的前身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近日,地学系博士生王蕾在《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缩小CMIP5地球系统模式对未来海-气CO2通量的预估的不确定性范围”(Narrowing the spread in CMIP5 model projections of air-sea CO2?uxes)的研究论文。 海洋是巨大的碳汇。受限于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认识程度以及模式自身的发展水平,目前CMIP5地球系统模式对海-气CO2通量的模拟及预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范围,而模式对碳循环模拟的不确定性是模式模拟和预估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之一。该研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缩小了CMIP5地球系统模式预估海-气CO2通量的不确定性范围,使预估结果更加可靠。第一种方法通过评估模式对历史情况的模拟能力,综合考虑平均态、趋势及变率三方面指标,挑选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进行未来预估;第二种方法用当前观测结果约束模式历史模拟和未来预估结果的关系,进行未来预估。两种方法均有效减小了海-气CO2通量的预估范围,且预估结果有较高的一致...
在清华大学地学中心,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兢兢业业,静心科研,为建设美丽蓝天添砖加瓦;他严谨笃学,甘为人梯,以自己的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学生。他就是地学中心的张强教授,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空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对于PM2.5的长期暴露导致中国2013年有90余万人过早死亡。面临着空气污染带来的巨大健康威胁和经济损失,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空气污染的来源到底是什么?人类活动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才能改善空气质量?从清华到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再到回国,张强始终致力于回答上述问题。他以大气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研发为主要目标,在排放清单方法学及排放驱动力分析、区域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研发及应用、排放校验与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强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动态的排放清单方法学体系,识别出了中国人为源排放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开发出在线排放清单...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王坤朔)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近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举行,讨论“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议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星球健康”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健康城市建设更需要跨领域合作。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杨锘摄 星球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新华网:近期,您参与的星球健康专题报告发表在了《柳叶刀》上,到底什么是星球健康,其核心内容有哪些? 宫鹏:简单地说,就是支撑人类文明的所有条件达到健康,星球健康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我们的大环境能够被保护好,人类未来才会有希望,所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整个星球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基础上的。现在世界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不光危及人类,还影响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健康。举例来说,大气、植被、土壤还有海洋,都面临很多环境...
2016年6月7日至8日,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委托编写报告“健康城市”写作委员会成员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召开第一次会议。 参会的二十余位委员来自中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会议就报告的主题、内容、提纲和进度安排进行了深入讨论。委员会召集人宫鹏教授主持了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报告提纲,并达成了进度安排上的共识。该报告是《柳叶刀》历史上首次委托中国大学领头编写,预期将对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9月25日,清华大学第24届研究生运动会在东操举行。本届运动会秉承“体育快乐,快乐体育”的理念,兼具传统的竞技项目和趣味比赛,让每一位参与者切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 本届研运会上,地学中心学子参与热情高涨,在跳远、铅球等多个项目上均能看到地学人的身影。特别是在“启航跑”、“指压板接力”两项集体比赛中,同学们相互鼓励、合作互助,顺利完成了比赛。充分展示了地学中心学生奋发向上、团结进取的积极风貌。 研运会当天下午,万众期待的“彩虹跑”作为压轴项目登场。同学们身着统一的白色上衣、佩戴防护镜、手持彩袋在东大操场的跑道区整装待发。大家兴奋难抑,迫不及待地把彩粉撒向天空,每一位参与者都染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发自内心的笑容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这项参与度极高的活动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欢乐,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 研究生的生活不只有科研,体育锻炼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运动既可以让同学们保持健康的体魄,...
9月2日上午,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清华大学地学中心2016级研究生新生在带班助理的带领下来到中国国家气象局参观学习。 在国家气候中心,同学们首先听取了有关我国当前气候预测服务和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相关介绍。与此同时,加深了对相关专业领域业务工作和科研前景的认识,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后,同学们来到中国气象频道的录制现场,切身体会了气象影视播报的制作流程,与气象节目主持人展开亲切交流。 在气象科普展览馆,同学们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对气象事业发展史的生动讲解,领略了气象大家的生平风采,感受了气象科技的无穷魅力。 最后,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同学们通过近距离观看气象卫星、火箭的模型及听取专业人员的科普讲座对气象卫星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新生们纷纷表示加深了专业理解,激发了科研兴趣,希望有朝一日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6年9月5日下午15时,地学中心一年一度的新老生篮球对抗赛在清华大学东操篮球场举行。地学中心的新生代表队与他们的师兄师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首先进行的是男子组5v5的比赛。比赛开始,新生队由于默契度不足,连续出现配合上的失误,在第一节比赛以4比10暂时落后老生队。进入第二节后新生队渐渐打出了默契,随着两个漂亮的进球,新生对士气大涨,很快追平甚至反超了比分,在中场结束前,新生队以2分的优势领先老生队。进入下半场,老生队面对着新生队凶猛的进攻和身处的比分劣势,沉着地应对,并改变打法,积极配合,在第三节比赛中很快又追平了比分。进入第四节比赛后,双方的比分一直不相上下,新生队和老生队都紧紧咬住比分,比赛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比赛还剩10秒的时候,新生队一次完美的配合将比分改写为38平,而在剩下的时间中,老生队没有进球,最终比分锁定在了38平。 男子组比赛结束后,进行了女子组的半场3v3比赛。老生队的三位师姐经过了...
为欢迎2016级新生的到来,展现地学人风采,由地学中心和环境学院联合举办的“环球旅行”2016级新生晚会于9月11日在环境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 整台晚会的节目经过了同学们精心的编排,节目形式多变,热情洋溢的荧光开场舞、清新的吉他-钢琴弹唱,火辣的印度舞、逗人捧腹的小品等,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惊喜,展现了地学人多才多艺的一面。 最后上场的T台秀表演将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服装带领观众们重温了经典影视剧中的角色。 新生晚会为促进新生交流、活跃班级气氛、提高班级凝聚力提供了良好机会。新生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新学期良好的开始,同时也为环境、地学两个院系今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地学人今后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 供稿:付士稳
2016年9月25日,清华大学第24届研究生运动会在清华大学东操如期顺利举行。地学中心代表队四十余名新老生参加了本次比赛。 地学中心新老生在启航跑中奋勇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打响了地学人研运会的第一枪。集体项目中,参加指压板迎面接力的同学们团结一致,勇敢挑战指压板带来的困难,在前面多支代表队交接棒失误的情况下,顶住压力跻身乙组前十。个人项目中,沈皓俊和褚宏帅同学分别在跳远及实心球中积极进取,展现了地学人应有的风采!作为研运会最令人期待的一项,泡沫彩粉跑也吸引了二十余名地学勇士。与此同时,研运会期间在观众席上的地学中心同学也有着良好表现,他们素质优良,团结友爱,运动员所取得的优秀成绩与他们的加油鼓劲密不可分! 本届研运会上地学代表队充分展示了自己团结进取、发愤图强的积极风貌,弘扬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强身健体意识,以“无体育,不清华”为口号,在传承清华体育精神的同时,锐意创新,把“竞技”与“娱乐”生...
8月29日下午,地学中心2016级的“新地学人”在校史馆老师的引导下井然有序地进入校史馆参观,接受清华历史传统教育,感受清华精神文化。校史馆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史展览,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同学们簇拥在讲解老师的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清华百年的发展历程,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与前辈学长们共同书写着清华的百年沧桑与辉煌。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校史,同学们增进了对清华历史与传统的了解,让新同学们感受清华历史和精神,珍惜四年大学时光,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鞭策自己,发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为国家、民族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
2016年9月22日,本学期第一期“Drink Hour”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S927如期举行。这次活动由地学中心研会学术部主办,邀请嘉宾为9月6日在《Nature Geoscience》上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文的博士生同丹。 “Drink Hour”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零食和饮品,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同丹交流。同丹首先介绍了自己发表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整体思路,随后分享自己从研一开始科研时经历过的各种困难,以及自己应对的方法。分享结束后,大家纷纷向同丹请教自己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怎样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以及如何规划博士或硕士生涯等问题。 “Drink Hour”为地学中心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对于同学们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关键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