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图片新闻
新闻热点

近日,清华大学决定成立国内高校的首个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这是清华大学高起点、高水平复建地学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又一重要举措。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整体行为,从而为应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管理建立科学基础。现代地球科学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门类。随着观测视角的拓展和分析计算手段的进步,特别是为了应对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为了现象描述而越分越细的地球科学正在整体进入转折期,试图突破以往单圈层、孤立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特点的传统,以系统的、多要素相互作用、定量化的观点去认识地球这一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形成地球系统科学。这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革命性变化。

清华大学地学系的前身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3月。基于对地球科学发展前沿的清醒认识,清华大学地学系凝聚了一批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地球物理化学、地球系统观测与模拟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全球变化经济学等学科人才,利用清华大学的综合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有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地学学科。

近七年间,地学系师生已发表SCI文章超500篇,其中十余篇发表于Nature、Science、Lancet和PNAS等国际知名刊物。地学系参与了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的管理运维;2016年11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一举拿下了超级计算应用领域世界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地学系教师是通讯获奖者之一。地学系在世界上率先建成最高分辨率(30米)的全球地表覆盖和农地数据库,被世界科研机构广泛应用和引用。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地学系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动态评估与管理平台,采用世界首创的集成优控污染源筛选技术、控制方案设计优化技术以及减排效果定量评估技术,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为决策提供实时动态支持,提升地方“精准治霾、科学治污”能力。地学系师生揭示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虽然西太平洋台风的强度在增强,但“个头”不会变大;此外,还发现了印度洋向青藏高原输送水汽的新通道等一批地学领域的新认识。

清华大学拥有悠久的地学历史,1928年9月正式成立地理学系,第一批学生于次年秋季入学。首任系主任翁文灏先生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地理学系更名为地学系,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组。1946年抗战结束后,清华大学在北平复学,地学系恢复。1947年,原有的地学系气象组独立成气象学系。1950年,地学系地质组单独分出,成立地质系。1952年,清华大学地学系和气象系被调整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被调出,组建北京地质学院。到1952年为止,清华大学地学、地质学和气象学系共培养毕业生200多人,其中许多人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地学学科有41位毕业生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院士。荣获2003年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及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清华大学此次成立新的地球系统科学系,标志着地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未来,清华大学地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将进一步围绕地球系统科学相关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探索新知,培养学生,教育大众,为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安全与人类可持续性做出贡献。近期的研究重点将聚焦在:地球系统过程,主要研究地球系统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球系统模式,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地球系统的整体演变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定量化发展;地球系统观测,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手段;全球变化经济学,以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方法研究全球变化问题,为应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上一篇:清华大学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 地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下一篇:博士生王蕾在《科学报道》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