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作物产量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自古以来,农业就有靠天吃饭的说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制约,虽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因人类尚不能大范围控制和改变气候,靠天吃饭的局面仍将持续存在。特别是在科技欠发达的地区,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更是直接关乎到联合国“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全球气候变化之背景下,“老天赏饭”的情况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潜在产量作为作物产量的天花板...
10月22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同丹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自然资源禀赋对全球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可靠性的制约”(Geophysical constraints on the reliability of solar and wind power worldwide)的论文,在评估全球主要国家近四十年可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基础上,定量了不同装机发展规模、风光混合比例、储能系统容量、区域共享方案对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2021年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在北京展览馆开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7日。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重点展示了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三项科研成果在展览中亮相。本次展览分为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农业科技、社会发展、区域创新、开放合作、科普等12个展区。地学系张强教...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10月22日,清华大学地学系分工会组织教职工在圆明园开展健步走活动,近20余名教职工参加了本次活动。
10月21日中午,地学系在蒙民伟科技大楼S927举办午餐沙龙学术分享活动。本期活动邀请了地学系王焓副教授课题组博士后谭深作为主讲人,进行主题为“基于气孔适应行为的普适性蒸散发模型发展”的学术交流。谭深博士主要介绍了地表蒸散估算对于资源管理和地球系统过程模拟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蒸散模型普遍存在的特征参数化结构对模型外推的限制。本研究基于植物气孔环境适应机制构建的普适性模型则能够避免特征参数的限制,提升模...
近日,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arbon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CEADs)工作组依托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于2021年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发布《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2021》。
蒸散(ET, Evapotranspiration)作为地表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在大气循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70%的陆地降水通过蒸散返回大气。随着干旱、极端强降雨等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出现,深入理解蒸散过程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并准确计算蒸散,对认识水循环过程的演变特征及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全球范围内,植物的蒸腾(T, Transpiration)过程贡献了约70%的地表蒸散。气孔是植物与大气间进行碳水...
近日,2021年度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优秀实践支队评选活动结束。地学系上海气象局支队荣获优秀实践支队金奖。今年清华大学全校共派选实践支队123支,评出11个金奖支队,22个银奖支队。图1 地学系上海气象局支队在金奖答辩现场图2 地学系上海气象局支队荣获博士生必修社会实践金奖地学系上海气象局支队由来自2017、2018以及2019级的7名研究生组成,其中的6名党员组建临时党支部,由张立贤担任支队长,王恒琪担任临时党...
10月7日中午,地学系在蒙民伟科技大楼S927举办午餐沙龙学术分享活动。本期活动邀请了地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曹博文同学作主讲人,进行主题为“中国梯田制图”的学术交流。曹博文介绍了首幅30m分辨率中国梯田分布图制图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梯田制图方法、制图成果及其不确定性、梯田分布图的潜在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曹博文作报告午餐会现场参会教师们围绕大尺度梯田制图技术和梯田数据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供...
10月6日上午,地学系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掌握理论成果,领会宝贵经验”为主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四专题集中学习。校党史学习教育第九联系指导组组长金兼斌、成员李希浩出席,系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参会。会议由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罗勇主持。图1 集中学习现场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武海平作重点发言。武海平介绍了党史学习教育第四专题的自学情况,以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