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关大博教授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合作发表题为“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对经济影响的评估”(Global supply-chain effects of COVID-19 control measures)的研究论文。此论文是全球首篇经过同行评议发表的针对疫情控制措施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评价的研究。本研究的评估结果显示中国虽在积极抗疫中承受了巨大损失,但把疫情持续时间降到最短,对全球其他国家产生了显著有利影响,且中国所实行的严格管理和有序放开举措,也最符合全球经济利益,对全球经济重启及产业链复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目前除了对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成本进行验证之外,研究不同防控措施对世界经济以及全球关键产业链的影响,对于减轻经济损失和指导经济恢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最新开发的全球灾害足迹核算模型,结合全球贸易及产业链数据库,从设定空间传播范围、控制措施的严格性、持续...
2020年6月3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科研团队在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发表题为“全球1982~2015年土地覆盖逐年动态及长期变化”(Annual dynamics of global land cover and its long-term changes from 1982 to 2015)的论文,对外发布了全球1982~2015年逐年长时序动态土地覆盖数据产品(GLASS-GLC)。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不断变化,人们迫切需要对全球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进行有效监测和全面分析。然而,当前全球长时序、全类别、高精度土地覆盖变化数据产品十分缺乏。针对这种情况,宫鹏教授团队研发了具有5 km空间分辨率和34年长时序逐年动态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产品GLASS-GLC。作为地球系统模式的关键输入参数之一,这套产品对于全球碳和水循环,植被动态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变化及模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作为农林生产、...
5月22日,清华大学地学系罗勇教授团队参加了2020年汛期气候趋势滚动预测电视电话会商会议,通过网络会商的形式提供2020中国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测结果,参与分析、研判和订正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议由国家气候中心联合水利信息中心在京共同举办,参加会商的还有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各区域气候中心。 罗勇教授团队通过与国家气候中心和地学系有关专家的合作,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展了全国汛期降水趋势的客观化预测方法研究和系统研制。在预测模型的训练过程中,既使用了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模式BCC-CSM1.1m,以及英国气象局的GloSea5模式、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SEAS5模式等多个业务预测模式结果,又充分利用了观测资料信息。测试表明,近两年(2018和2019年)模型的汛期降水预测回算PS评分均在70分以上。首次参加汛期气候趋势滚动预测会商,标志着该团队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级气候业务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汛期旱涝灾害对我国...
地球系统科学系白玉琪长聘副教授日前被评为“第七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白玉琪老师长期从事地球观测数据和地球模拟数据的管理和服务的方法研究。他建立了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第一个有文献记录的”互联网OGC服务主动搜索模型;主持研发了CEOS全球卫星遥感影像聚合搜索系统(CWIC)和GEOSS的核心系统,实现了全球10大遥感数据中心1.9亿幅影像、全球183个对地观测数据中心10大类共计4.2亿观测资源的聚合搜索,国际访问量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CWIC的第一个中国数据节点,实现了中国研制的全球陆表特征参量数据产品的国际共享;主持研制了清华大学第一项(中国第四项)ISO TC/211国际地理信息标准。 白玉琪老师现为国家遥感中心中国GEO部际协调小组支撑专家、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技术总体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委员、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基础设施工作组(GIDTT)中国国家代表之一、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地...
2020年4月15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举行新一代地球观测数据与制图成果发布会。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刘涵一起,对外发布了清华大学基于亚马逊云服务(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国地区地球观测数据集(Seamless Data Cube, 简称SDC)—— 2000~2018年30米分辨率逐日无缝遥感观测数据,和在此基础上研制的中国逐季节地表覆盖和逐年土地利用制图成果。财新网、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科普时报等多家媒体,以及参与项目合作的亚马逊云服务(AWS)和光环云数据有限公司团队参加了发布会。 清华大学新研制的无缝数据集,填补了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频率观测的空白。 图1 首套中国30米逐日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SDC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每16天才能对全球扫描一遍,所获得的数据集是不完整的。宫鹏教授团队采用时空遥感技术手段和MODIS图像辅助研发的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Seamless Data Cube,使得每一天都有一套完整的全球30米分...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地学系长聘教授付昊桓获颁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和模范代表,集中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潜心科研 付昊桓教授一直潜心高性能计算应用研究,以多维度并行及系统性优化的新方法,高效支持了大气模拟、地震模拟等关键科学应用在国产超算系统上千万核规模的并行。2017年,他领导团队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戈登·贝尔”奖(ACM Gordon Bell Prize),实现了我国连续两年蝉联获得这一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除此之外,付昊桓为第一作者的“全球气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拟”研究也入围“戈登·贝尔”奖,在该奖当年三项获提名研究中占据两席。付昊桓现任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副主任。近五年来,他带领平均年龄27岁的无锡超算青年团队所研发的多个大规模并行应用软件...
值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之际,地学系于4月26日下午举办2020年“心系地学,共叙未来”云上校友座谈会。地学系主任宫鹏,系副主任武海平,系研工组组长卢麾,地学系校友和在读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系党总支书记罗勇主持。 宫鹏对参加座谈会的校友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地学系近年来在科研教学、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科声誉和影响力逐年提升,这些成绩离不开校友们的努力工作和贡献。宫鹏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请校友们做好防护,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工作,地学系永远是大家坚强的后盾。宫鹏还对年轻校友们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他们在追求科学和努力工作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国家和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图 云上校友座谈会 座谈会上,校友们回顾了在清华期间丰富充实的学习生活经历,介绍了各自工作的发展情况。校友们还纷纷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地学学科发展提出了积极建议,同时也表达了美好祝愿。...
3月10日上午10时,地学系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召开“2020年度春季学期首次系领导接待日会议”,目的是为更好地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帮助大家解决学习和科研方面的困难。会议由研工组组长卢麾主持。系主任宫鹏、党总支书记罗勇、系副主任武海平、系副主任张强、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林光辉出席会议。地学系8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党总支书记罗勇对地学系全体同学表示慰问和感谢,感谢同学们在疫情期间,按照国家、各地和学校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做到科学研究不停步。罗勇说,地学系师生密切配合,高质量完成了前三周的线上教学任务,科学研究方面也保持正常,特别是在徐冰教授和宫鹏教授的带领下,启动了“新冠病毒多尺度流行传播模拟研究”的研究课题,地学研究生分团委的同学们还建立了逐小时更新的全球病例数据库。罗勇表示,虽然现在的疫情形势朝着向好方向发展,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必...
3月5日,黄小猛副教授团队《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式预报订正方法研究》一文荣获2019智慧海洋高端论坛论文一等奖,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联合实验室许立兵为第一作者,黄小猛副教授为通讯作者。2019智慧海洋高端论坛于2019年12月6日落下帷幕,由中国海洋学会、国家海洋信息产业发展联盟、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舟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次经论坛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选出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3篇。 文章合作者还包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陈幸荣,邢建勇以及刘克威,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王安喜,地学系博士生陈悦等。 《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式预报订正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和深度神经网络结合的WRF预报结果订正方案,从而进行精细化预报,验证了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场预报的优越性。随机森林是基于特征决策树的集合模型,可以统计某一特征被选为分裂特征的次数、带来的平均增益以及该特征对每棵树的覆盖率,具有良...
2020年的开始,注定是不平凡的。面对疫情,学校做出“延期开学、如期上课”的重要决定。清华师生们相聚云端,春季学期的课程顺利开讲!跟地学系的其他老师一样,“陆面过程”的任课教师阳坤教授也在课前做足了功课,而且他还对线上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以公开课的方式在地学系官方微博进行直播。目前这门课程的浏览量已经达到32万余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课”! 课前做足准备工作 在这个疫情突发的特殊阶段,把原本在教室讲授的课程变成“网红课”,对于阳老师来说,既是创新,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一方面,“陆面过程”这门课在国内是首次开设,学科交叉性非常强,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并且要求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非常扎实;另一方面,阳老师又把课程作为公开课来讲,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阳老师在备课阶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期间,他每天工作到凌晨,根据课程的学时安排,精心设计上课节奏,重点把握知识点的穿插,注重增强与学生的线上互动。 “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