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地学系共四位教师入选。其中,关大博教授入选环境与生态学领域,同丹助理教授、阳坤教授、张强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今年,全球共有6849名研究人员、7125人次入选,他们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在同学科、同发表年份中高居前1%中国内地上榜人数持续增长,入选科学家从去年的1169人次(占比16.2%)上升到了今年的1275人次(占比17.9%)。清华入选的高被...
作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的红树林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缺乏长期监测资料,在分析红树林生态系统通量的环境驱动因素时,通常会基于短期的观测结果作为数据参考,导致获得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季节变异、驱动机制,以及环境驱动因子的长期趋势等问题还未得到全面分析,有待进一步评估与验证。针对上述问题,清华...
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评价离不开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and Use/Land Cover,LULC)数据,而土地调查和遥感监测是了解和掌握LULC变化的主要手段。现有的LULC遥感监测产品存在缺乏更新和精细尺度土地调查统计数据获取不足等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LULC遥感监测产品自动更新和优化的方法(图1)。该方法利用变化检测、样本迁移和机器学习,实现了已有LULC遥感监测产品的自动更新。基于第...
我国历史上饱受洪水灾害困扰,洪灾损失约占全球10%。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各地暴雨、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同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洪水暴露度也在逐年增加。例如,郑州“7.20”特大暴雨和华北“23.7”强降雨诱发的洪水,分别对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预估未来中国主要城市群的洪水风险对于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群众生...
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工业排放总量的25%,是全球工业部门中碳排放最高的行业。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钢铁需求激增,推动全球范围内新建大量钢铁生产设施,对全球钢铁行业减排带来巨大挑战。目前钢铁行业排放主要来自于长流程炼钢工艺,其工序繁复,涉及多个排放环节,减排技术尚不成熟。因此,钢铁行业是公认的最难减排部门之一,其排放特征及减排路径是碳中和研究领域高度关注的前沿问题。面向这一重大...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湖泊的水位和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高原湖泊的水量平衡过程格外受到关注。湖面蒸发作为水量平衡中的重要一环,受到达湖表辐射的影响,而到达湖表的辐射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湖泊上空的云量/云频率决定的。由于湖面观测的缺失,目前,在估算湖泊蒸发时,通常会使用周围陆地观测的辐射作为驱动。该做法的前提是湖岸辐射与湖面辐射接近;但是,...
联合国人居署的数据显示,全球居住在贫民窟的人口数达10亿人,未来30年内,预计全球贫民窟居住人数将增加至30亿。贫民窟所面临的贫穷、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和健康疾病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关注的议题。由于贫民窟空间分布的基础信息相对匮乏,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措施的有效实施。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选取了尼日利亚、肯尼亚、加纳和马拉维作...
2013年以来,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PM2.5污染依然严重,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6倍以上,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空气污染问题对脆弱人群的健康将造成更大威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由于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将带来可观的空气质量与健康效益。2020年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实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