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致关心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设的领导与各界朋友的

感谢慰问信

尊敬的各位关心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设的领导和朋友,您好:

值2018新春来临之际,谨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吉祥!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在您的关心和支持下刚刚走过第一个年头。回顾2017年,在清华大学的领导下,在徐冠华院士为主任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地学系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首先,2017年白玉琪、Jonathon Wright、黄文誉、武海平四位教师职称获得提升,张强获得长江学者称号,并有三位新教师即将加盟。

第二,教育教学方面。地学系教师开出22门研究生专业课程,8门本科生专业辅修课程和一门通识课程。目前在读研究生达到221名(其中143名为博士研究生)。2017年4名同学获得国内外学术奖项。

第三,科研方面。2017年,地学系教师牵头成功申请3项重点研发项目,地学系教师联合兄弟单位研发的公共集成地球系统模式(CIESM)初步定型,发表SCI论文超过210篇,包括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Lancet等高影响力刊物上发表的8篇文章。以下五项成果引起了特别关注:

(1)2017年11月17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017)上,由地学系付昊桓副教授联合计算机系和国内其他兄弟单位学者共同完成的“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18.9-Pflops非线性地震模拟:实现对18Hz和8m情景的描述”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ACM Gordon Bell Prize),体现了地学和计算科学的完美交叉。

(2)2017年3月30日,张强教授课题组等在《自然》发表“全球大气污染输送和国际贸易的跨界健康影响”论文,通过耦合排放清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大气化学模型和健康效应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13个区域之间多边贸易引起的PM2.5跨界污染及其健康影响。

(3)2017年7月21日,Jonathon Wright副教授等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热带雨林触发的亚马逊南部湿季爆发”论文,首次以观测证据证明了热带雨林的蒸腾作用不仅仅是降水季节循环的响应,而是在触发南美洲的干湿季转换中起着关键作用。

(4)2017年10月12日,林岩銮副教授等在《自然-通讯》发表“全球气候模式美国中部干暖偏差原因及对未来预估的影响”论文,揭示了气候模式在美国中部的夏季暖偏差主要是模式无法正确捕捉大降水事件造成的,并且该暖偏差信号会随着全球变暖幅度的增加而被放大。修正模式干暖偏差后,模式未来预估变暖趋势在这一地区减少了2.5摄氏度。同时,不同模式的预估结果也更为一致。这一结果会强化该地区未来气候风险预估及其应对政策的科学基础。

(5)2017年11月20日,地学系罗勇教授等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了“北极近期快速变暖使得全球变暖继续”论文,他们在研究中采用了新的插值方法重新建立了一套时间跨度达百年以上、时空协调性强的北极地区地面气温序列;并通过对新资料的分析发现,全球气候仍在继续变暖,并未出现停滞现象。对于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关于“全球变暖停滞”是否存在以及其形成机制的激烈争论,这一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第四,行政与实验室建设方面,与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合作新建设“健康城市研究中心”(Center for Healthy Cities),与美国Delos公司签约3年500万美元用于支持健康城市研究。地学系办公面积不断拓展,教学科研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在原来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约2000平米的基础上又在双清大厦争取到800平米的教学科研空间。

展望2018年,地球系统科学系将继续广纳贤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可持续性。聚焦气候变化科学、全球生态学、环境变化与健康等方向,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与基于地学的多学科交叉和定量化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盼望着您继续给予清华地学系更多的关怀和更大的支持!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

二○一八年一月二十三日

上一篇:世界湿地日,走近清华地学“红树卫士”

下一篇:地学系2017年毕业典礼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