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图片新闻
新闻热点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是研究生会于1998年发起的活动,由广大研究生同学投票选出心目中“立德为首,学高为师,教益为友,育人为本”的优秀教师代表。

第十八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为期四个月,历经了预提名、正式提名、复评投票、结果核查等环节,共评选出39个院系的47位教师当选“良师益友”。

教师简介

王焓,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加入地球系统科学系,组建植被模拟与理论生态研究团队Lab of PICEA,致力于研究植物(P)与环境的相互作用(I),关注植物的竞争(C)、演化(E)、与适应(A),以及气候(C)、生态系统(E)、与大气(A)的变化。

任教4年,已指导博士生5名,博士后3名,学生荣获清华大学未来学者奖学金在内的等多个奖项,并在各类学术会议中屡获优秀报告奖;首名毕业博士生和出站博士后已获“双一流”高校教职;担任致理书院导师,指导多名本科生SRT项目;在地学系开设“研究生创新研究方法”课程,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和科研品味。2021年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01 立德为首

享受科研 求真求知

在学生们眼里,王焓老师一直是一位热情明媚的老师,用自己的活力和对自然的热爱持续感染着身边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最幸福的事情并不是听到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发大文章了,我拿到国奖了,我找到了年薪百万的工作了……而是听到学生说,老师,这五年我在清华过得很开心”。能够在科研的过程中,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快乐,并享受穷源竟委的幸福感,这是王焓老师对课题组里成员们寄予的期望,也是她自己在一直践行的目标。

博士生朱子琪至今依然对王老师主持的一场午餐会印象深刻:“大家围坐一团,听王老师分享她的求学经历。王老师说,爱上科研的过程,也是爱上探索自然的过程。自然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讲述她的故事,需要我们静下来,去观察,去思考。一片片落叶中,有的早早黄透了,有的还泛着点绿意,有的大,有的小。如果不好奇这个世界,我们只会说秋天来了,但仔细观察并深入思考,我们就会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它。”

秋起叶落,见微知著。王焓老师认为,“热爱是做好科研的第一步,探索是做好科研的必经之路。”平日里,她带着学生们在校园里观花果、在植物园里爬树、在圆明园里听冰唱歌...从身边的现象入手,把对周遭的观察当成了习惯,将对科研的热爱融进了生活,生活如诗,常读常新;在远方,王老师也多次带领学生们,前往贡嘎山,亲自采植物,测数据,以行动人,不说教。在贡嘎四千米的高寒之巅,团队被一棵顽强生长的小云杉(拉丁文属名:Picea)深深打动,她也成了实验室名称“LPICEA”的灵感来源和实验室的精神象征,生命如歌,美丽常青。

LPICEA团队在贡嘎山采集植物样品

踏实治学 硕果累累

“不要着急发大文章,只要扎扎实实地汲取营养、茁壮成长,开花结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科研工作中,王焓老师反复这样告诫学生,“就像小云杉一样,长得虽慢,却能历经风霜雨雪而万古长青。”

博士生任扬航说:“我的一篇手稿在投稿之前大大小小的修改了十几次,反复的修改让我几近崩溃,王老师贴心地鼓励我,并和我一起逐句地修改文章,正是王老师的鼓励让我能够坚持下去并在不断的打磨过程中学会了‘慢下来’的意义。”

“清华的研究生,不仅要做好研究,更要敢于挑战重要且有难度的原创研究。”王老师在工作中一直秉承着高要求,扎扎实实做科研,勤勤恳恳著文章的原则。就是在这样的刻苦打磨、挑战前沿中,王焓老师带领团队在植物适应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了Global Change Biology、New Phytologist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并陆续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除此之外,王焓老师还带领团队积极践行开放共赢的科学精神,构建并共享了中国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四年里下载次数近万次,为国内外同行一系列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LPICEA团队研究成果一瞥:(a)开发简洁可靠的机理模型预测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在过去30多年间的变化的变化趋势;(b)开发理论模型成功预测贡嘎山海拔梯度上植物碳水耦合关键性状;(c)借助碳水耦合,用简洁的普适性植被生产力模型成功模拟生态系统蒸散发

02 学高为师

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在LPICEA课题组里,每位成员都有一棵代表自己的植物,它们在王焓老师的阳台上蓬勃生长, 这些各式各样的植物寄托着王老师对每个成员的期望:“你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无需跟其他人去比较,只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快乐成长就好!”认识自己,成就自己,这也是王焓老师培养学生的目标。在团队里,面对着从生态、水文到地理、遥感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们,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极具包容的研究环境,并鼓励大家结合自己兴趣和所长自由探索。

王焓老师一直从事自然植被的研究,但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博士生乔圣超,想要做更直接落地的研究:可靠预测粮食产量,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师徒二人合作,在考虑农业植被特殊性的前提下,把王老师开发的自然植被模型创新性推广应用到农业领域,用更简洁的方式实现了同等于甚至优于国际主流复杂模型的对作物产量大模拟,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发表在领域内旗舰学术期刊上

首位博士生乔圣超毕业时LPICEA新老成员线上线下合影

除此之外,王焓老师还努力搭建国际化的研究平台,不仅邀请国外专家来华或在线上共同指导学生,还在课题组内部组织了形式多样的Science Club。本学期以来,邀请国内外学术新星报告交流十余次,依托紫荆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报告线上参会人累计数近万人。针对学生英文写作能力薄弱的情况,王老师在团队里发起了英文写作训练计划,每位研究生每个月写一篇科研相关的blog,邀请英语母语者进行修改后发布在研究团队网页上,至今累计已有50余篇

LPICEA blog一瞥以及网页二维码,欢迎访问

教学相长 孜孜不倦

王焓老师深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项目,紧扣“如何提高研究生创新研究能力”这一教学问题,与全球胜任力中心和地学系其他教师合作,从教改项目工作坊到“学术写作技巧与实践”选修课,再到“研究生创新研究方法”必修课,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整合了讲授-互动-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中系统地塑造学生理性、独立、开放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批判、协作的研究思维和能力,传授学生系统、多元、前沿的学科理论和知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地学系专业必修课,在完成繁重科研和教学任务的间隙,王焓老师也不忘继续提升自我,多次参与教师发展中心“教与学”等活动,积极学习校内老师的先进经验;参加全胜中心教研会,与同行老师一起探讨如何在各自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了提升课程的整体层次,也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思想视野,王老师还全程旁听新雅书院标杆课程“艺术的启示”,结合学习所得,在课程中启发大家一起思考艺术对科学创新的作用。

王老师在“研究生创新研究方法”课上为同学们介绍参加学术会议的要点

03 教益为友

亦师亦友 温柔相待

“第一次和王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温柔亲善。”冯泽宇说,在受到疫情影响滞留家中期间,王焓老师多次关心他的情况,并且安慰他放松心态,在家努力自我提升。对学生亲和友善、温柔以待,正是王老师与学生相处的理念。在学生们心中,王老师一直愿意用平等的姿态聆听学生的迷茫、焦虑还有痛苦,随时可以全力以赴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正在国外访学交流的博士生徐慧莹说:“我来到国外进行访学交流,虽然不能和王老师经常见面交流,但是王老师总会抽出时间关心我,在学业上给我指导和帮助,在生活上给我鼓励和支持。在心情低落的时候,王老师会和我分享她当年在澳洲留学遇到类似的事情,现身说法,让我感受到不管是科研上一时的挫折,还是生活中的糟心事,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找到其中积极的一面,调整好心态面对问题就会雨后天晴。”

在王焓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还形成了敬业乐群、身强体健的团队文化。王老师认为,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才能更高效地从事科学研究,更全面地品味生活的丰富滋味。她不仅自己坚持健身,还经常领我们一起开展各种形式锻炼活动,从健身到爬山、从师门杯羽毛球赛到阳光彩跑……

芳华正茂,相伴成长——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阳光彩跑

在王老师用心生活的感染下,团队成员还自主设计了研究组的logo,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植被在全球气候-碳反馈中的作用,大家还积极设计了品类多样的定制周边:名片、贴纸、明信片、帆布包……还在卫衣袖边上印上了王老师提出的普适性植被生产力模型,严密冰冷的公式瞬间幻化为优美灵动的纹饰。每逢过节,大家还会相聚王老师家包饺子、品尝王老师调的鸡尾酒、听Jazz、制作干花窗帘……丰富多彩的团队生活让大家在课题组里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书香门第 生生不息

博士生张瀚在刚入组时,面对全新的领域总感觉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发力,王老师送给了她一本书——是科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写的《给年轻科学家的信》,并不断鼓励她相信自己,勇敢探索;即将入学的博士生金乐薇表示:“王老师给我推荐了书目《实验室女孩》,让我在阅读女性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中备受激励和鼓舞。”课题组里的学生们在和王焓老师以书会友的快乐中,尽情追逐着诗和远方。

学生毕业,博士后出站时,王老师会把精心照顾的专属植物们扦插或分孽一支出来送给他们,告诉他们虽然以后的路要靠自己努力打拼,而他们始终一部分驻扎在云杉群落中,从这里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的力量。王老师也在贡嘎山下种下了一棵云杉,待小云杉适应低海拔环境后,将其栽入清华校园,而LPICEA的其他植物们,也将从此出发,花开遍野。

从此出发,花开遍野

上一篇:点点萤火,汇聚星河 ——清华大学地学系抗疫突击队工作记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白玉琪教授赴加纳参加地球观测组织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