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地学系迎来了2020级研究生新生。目前已有31名同学顺利完成现场入学报到手续,另有1名国际生通过线上报到。32名新生有17名同学属于生态学学科,15名同学属于大气科学学科。他们将在未来两周内参加学校和地学系组织的各项学科专业强化教育活动。 地学系研工组和办公室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迎新工作。研工组和办公室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总体形势,除协助新生完成报到注册等各项手续外,还为新生准备了防疫大礼包。地学系14名高年级同学作为志愿者参加了迎新工作。在迎新现场,志愿者向新生发放资料袋,帮助新生搬运行李入住宿舍,还向新生介绍了学校疫情防控形势和相关政策。 在新生入学报到当天晚上,地学系研工组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时,走访探望了七号楼、十二号楼、二十三号楼、三十一号楼宿舍的研究生新生同学。研工组详细了解了新生办理入校手续情况,向同学们解答了校园生活各方面的疑问,帮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研工组鼓励新同学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开...
继成功绘制世界首幅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图,牵头完成世界首套30米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之后,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宫鹏及其团队今年开始与商汤联合做全球3米分辨率的地表覆盖图。 在WGDC2020上发表有关城市遥感监测、模拟与城市体检的相关演讲后,宫鹏与泰伯网记者进行独家对话。 01 遥感关键在应用 与诸多海归学者一样,宫鹏在回国之初投身教育和科研,亲历了中国遥感事业的成长与壮大。 2004年,宫鹏被任命为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致力于推动遥感定量化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2008年,协助北京师范大学建成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2009年起,协助成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也是在那时,时任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宫鹏开始思考遥感的发展方向。他认为遥感发展必须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以有效应用为最终目的,并开始启动全球遥感制图工作,推...
经过多年发展,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于2019年顺利完成联合地球系统模式1.1版本(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 CIESM)的开发。日前,国际模式发展主流期刊《地球系统模拟进展》(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发表了介绍该模式的论文。 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包含13个自主开发或改进的物理方案和模块,如改进的深对流参数化方案、单冰云微物理方案、统计云宏物理方案、四流短波辐射计算方案、次网格地形拖曳方案、海气通量方案、海洋混合方案、新热力学粗糙度方案等,以及自主的耦合器C-Coupler2、新的共形映射海洋网格、高可扩展海洋正压求解器、新的土壤和土地利用数据和高效陆地碳氮循环模块等。其中C-Coupler2被国内多家单位采用,高可扩展海洋正压求解器已被美国NCAR最新一代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2.0采用。同时,通过大量的移植和优化工作,该模式在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上完成所有参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
8月3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研究组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题为“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减弱可减缓气候变化对中国空气质量的惩罚效应”(Weakening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effects mitigate climate penalty on Chinese air quality)的研究长文(Article),指出我国未来污染减排将导致气溶胶辐射效应减弱和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改善,进而抵消全球变暖对我国空气质量与人群健康的负面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未来极端高温事件和静稳事件日趋频繁,从而加剧区域空气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可能对全球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没有单独评估短寿命气溶胶变化带来的辐射效应及其影响。实际上,气溶胶可通过改变大气辐射收支影响气候系统,进而影响空气质量。我国正在实施的一系列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将大幅削减未来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气溶胶浓度,从而减弱气溶胶辐射效应并进一步影响空气...
清华新闻网7月14日电(记者 李晨晖 摄影 李派)7月9日下午,校长邱勇来到蒙民伟科技大楼,就地学系学科规划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研,并主持召开理科发展座谈会。 邱勇讲话 在听取了理科规划进展汇报和几位系主任发言后,邱勇表示,清华理科发展到了关键时期,要明确目标和定位,在推动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上要有新思路,对理科发展要有战略性思考。学校制定发布理科提升计划(“双E”计划),各项工作还处在准备启动阶段,相关院系和部处要明确阶段性任务,推动行动计划的落实。 邱勇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归根究底要靠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基础学科,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强化学生的数理基础,提升基础学科的素养。清华理科基础雄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达到了新的高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构建具有清华风格的世界一流理科。 邱勇对清华理科的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6月27日~29日,清华大学地学系采用腾讯会议线上方式,成功举办2020年度全国优秀大学生“云”夏令营。经过对200多份报名材料的初选,最终有75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本科生受邀参加本届夏令营。 开营仪式上,地学系主任宫鹏对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表示欢迎,并向营员们介绍了清华地学学科的历史沿革、当前状况,以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等。系教学副主任张强介绍了夏令营的日程安排,评选优秀营员的相关政策等,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图1 宫鹏介绍地学系的发展概况 分组交流环节中,地学系每位教师逐一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状况。同学们就感兴趣的问题踊跃向老师提问。师生交流十分热烈。在后面的个人展示环节,营员们集中展示了个人求学经历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分组交流和个人展示,营员和教师彼此之间加深了认识,增进了了解。在此基础上,营员就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和教师进行了一对一深入交流。 图2 营员个人展示 地学系全国优秀大学...
2020年6月11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发表题为“基于全球人造不透水面GAIA的全球城市边界制图”(Mapping global urban boundaries from the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data)的论文,对外发布了全球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的全球城市边界数据集。 过去30年来,全球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当前,全球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且城市人口的比例预计在未来将会继续增加。这些新增的城市人口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区域(例如东亚和非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评估城市建成区和周边生态环境依赖于空间显性的城市区域范围,对于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愈发重要。但目前这类数据特别是多时相数据的获取仍然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缺乏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较为一致的制图方法和相关的数据集。针对这一问题,宫鹏...
在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宫鹏教授的倡议和召集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委员会于2019年6月成立,旨在推动联合开展全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工作,为国家高质量城市建设、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更加精细的数据支持,致力于推进全球城市土地利用制图研究。在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委员会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有几十位遥感、土地利用专家加入该委员会,并且已于2019年7月、9月和12月,分别在北京、深圳、上海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2020年6月5-7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图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于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共有3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莅临现场,也有2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参会。 会议的第一部分是专家学者的工作进展报告。其中,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生董润敏代表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商汤公司介绍了基于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制图(FROM-GLC10)结果完成中国3米分辨率的地表覆盖制图。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杨俊静、河南大学环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