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白玉琪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李芳研究员团队联合完成了2021-2100年期间野火排放的中国区域健康效应评估研究。研究基于预测的未来人口和未来野火排放PM2.5浓度,采用了适用于中国区域的相对风险系数,估算了不同发展路径和情景下中国人群在2021-2100年期间可归因于野火PM2.5排放的死亡人数。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未来野火排放导致中国人群健康风险的时空分布,可以帮助决策者提前制定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从而减少野火对中国居民健康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野火(包括森林火灾、草地火灾、灌木丛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等)未来发生的概率和强度受到广泛关注。野火排放产生的烟雾,尤其是其中的PM2.5对人群有重要的健康影响,需要非常精确的评估。然而,中国区域的野火具有范围小和持续时间短的特征,现有的未来火灾相关死亡风险的预测研究没有细致到省级层面,且采用的参数设置并不适用于中国人群健康体征。预测方法仅采用环境PM2.5暴露估算死亡率,而没有采用针对野火排放的PM2.5暴露估算的流行病学方法。

针对上述研究空白,联合研究团队在中国省级尺度上估算了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情景下(SSP1-2.6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SSP2-4.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可归因于野火排放PM2.5的死亡风险。研究首先估算了中国2021-2100年期间人口以及野火排放PM2.5浓度,采用针对野火短期暴露的流行病学模型和中国区域的相对风险系数预测了这段时间野火排放的PM2.5导致的全因死亡人数(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主要包含呼吸系统与心脑血管问题引起的死亡人数)。研究评估了野火的死亡风险,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死亡人数时空分布格局。

图1 中国各省可归因于野火PM2.5排放的全因死亡的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未来(2021-2024,2051-2070与2081-2100年)因野火排放PM2.5导致的死亡率均高于历史阶段(1986-2005年),平均死亡率在2021-2024年先上升,在2051-2070年及之后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全球变暖会增加野火排放PM2.5浓度,SSP2-4.5情景下野火排放PM2.5相关的死亡率各时间段平均值均大于SSP1-2.6情景下的死亡率。全国因野火排放PM2.5导致的全因死亡人数相比历史阶段在2021-2040年达到峰值,在SSP2-4.5情景下上升37.38% (95%置信区间 22.85-62.61%)。在本世纪中叶后,因为人口总量减少及分布区域的变化,全国因野火排放PM2.5导致的死亡人数略有下降(图1)。 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省份(山东、河南、广东与湖北)集中位于中国东部和中南部(图2),而预计死亡人数相比历史阶段增加百分比最大的省份位于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

图2 中国各省可归因于野火PM2.5排放的年度全因死亡预测变化的时空格局

上述研究成果以“2021–2100年野火烟雾短期暴露引起的中国区域死亡风险预测:健康影响评估研究”(Projections of mortality risk attributable to short-term exposure to landscape fire smoke in China, 2021–2100: a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study)为题,10月10日在期刊《柳叶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在线发表。

地学系博士生楼书含为论文第一作者,地学系白玉琪教授与大气所李芳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包括地学系博士生刘昱甫,大气所林光星研究员和徐露露博士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刘钊讲师,大气所董啸助理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赵梦真博士后,地学系博士毕业生王玲玉和金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教授和陈艺丹博士生,地学系蔡闻佳教授,香港大学副校长、环球可持续发展讲座教授宫鹏和地学系罗勇教授。研究得到了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的指导,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209001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22YFE0106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2275086)和Wellcome Trust基金(209734/Z/17/Z)的资助,得到了地学系GlobalChangeONE数据平台和大气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支持。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发文揭示欧亚草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土地退化威胁

下一篇:《2023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