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4月12日,《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我中心张强副研究员、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核研院霍红副研究员联合撰写的题为《改善中国空气质量》(Cleaning China’s air)的评述文章。文章介绍了我国最新颁布的针对大气细粒子 (PM2.5) 的空气质量标准,论述了该标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全球环境效益,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PM2.5来自于污染源的一次排放和气态物种在大气中的二次化学转化,其中含有黑碳、有机碳、硫酸盐等多种复杂成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能见度。而且PM2.5中的化学成份不同,对大气的升温或降温效应也不同,从而对气候系统产生复杂影响。文章建议在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考虑其气候效应,尽可能优先削减黑碳等导致气候变暖的污染物。文章指出,如果实施得当,这一空气质量标准将能够取得保护公众健康和改善全球环境的双重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污染物总量减排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电力、交通等部门快速增长的化石能源消耗导致的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减排效果。文章建议在未来对煤炭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同时加强环保部门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以煤炭总量为约束,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实转变实现污染物的长期减排目标。

由于其来源和成因复杂、环境影响广泛且控制难度大,PM2.5相关的研究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环境学院贺克斌和地学中心张强的研究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我校自主科研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在大气二次颗粒物形成机理、全球大气气溶胶源汇机制、气候与环境友好的能源发展战略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此次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体现了上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中国环境变化遥感”专题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下一篇:黄小猛副教授带领清华代表队夺得首届中国超级计算机大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