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9月1日上午,“AI气候变化大讲堂”在清华大学自强科技楼报告厅举行。活动由《科学通报》和 Science Bulletin主办,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承办。活动以“人工智能与气候变化”为主题,聚焦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旨在推动跨学科专家深入交流,探索AI赋能气候科学的新方向。活动设置了主旨报告和圆桌对话环节,采取“线下会场+线上同步直播”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线下会场有近百名师生参与,线上参会人数超过7.4万人次。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共同担任召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穆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陆波,《中国科学》杂志社副总经理、《科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安瑞等嘉宾出席活动。会议由陈发虎院士主持。

会议现场

主旨报告嘉宾,从左到右分别是黄小猛、李昊、谭显春。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黄小猛教授作题为“多尺度海洋-大气次季节预报大模型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在预报大模型领域的最新突破;复旦大学研究员、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地球科学负责人李昊分享了“伏羲气象模型在气候预测中的技术挑战”,剖析了新一代智能气象模型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谭显春研究员从“人工智能促进气候变化研究与行动: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的方向分享了AI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价值。

陈德亮主持圆桌会议

圆桌对话嘉宾,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是郭华东、陈发虎、穆斌、陆波。

圆桌对话由陈德亮主持,聚焦于“气候科学的前沿突破与模拟挑战、AI助力气候变化政策路径”。专家们深入探讨了AI在气候模式突破、科学预测能力提升及政策路径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为跨学科合作和政策实践开辟了新思路。

“AI气候变化大讲堂”既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也是推动科技与国家战略结合的重要平台。未来,清华大学将利用多学科优势,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促进人工智能与地球系统科学的融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支持。

供稿:郝然

编辑:王佳音

审核:耿睿 黄小猛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