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1.清华大学地学系超算团队第三次斩获“戈登·贝尔”奖

 

美国时间1118日下午,超级计算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项—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的获奖名单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揭晓,中国超算应用团队凭借Closing the Quantum Supremacy Gap:Achieving Real-Time Simulation of a Random Quantum Circuit Using a New Sunway Supercomputer(简称SWQSIM,“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成果获此殊荣。

地学系计算地球科学团队与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合作研发了SWQSIM,提出近似最优的张量网络并行切分和收缩方法及混合精度算法,可高效扩展至数千万核并行规模,并提供每秒4.4百亿亿次的持续计算性能,是全球超算领域目前已知的最高混合精度浮点计算性能,总体性能显著超过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这也是该团队第三次获得超级计算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获奖项目


2.清华大学提出智慧遥感制图概念框架并牵头完成历时3630米分辨率全球逐日“即得即用”卫星遥感数据立方体和逐季节全球地表覆盖图

 

3月11日,宫鹏教授课题组在《环境遥感》杂志发表题为“全球逐日无缝数据立方体制作及19852020年全球地表覆盖变化趋势确定,iMap World 1.0”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新一代地球观测数据与制图解决方案,研制了世界上首套1985~2020年全球30米逐日无缝数据立方体(SDC),完成了首套1985~2020年全球逐年逐季节地表覆盖制图,填补了大规模高频率、无缝遥感及制图的空白。

无缝数据立方体开发和全球土地覆盖制图技术框架

3.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三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在北京展览馆开展。地学系三项科研成果在展览中亮相,张强教授、付昊桓教授和刘利副教授三个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分别在社会发展展区和基础研究展区展出。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重点展示了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4.清华大学地学系研制季节降水智能预测系统SEDES汛期预测效果良好

清华大学地学系罗勇教授团队与国家气候中心等专家合作,成功研制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季节降水智能预测系统SEDES(SEasonal DEep-learning System)。SEDES预测系统的构建基于环流是天气的载体理念,借鉴巡航导弹工作原理,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以及迁移学习等方法,通过动力模式预测并修正的同期大尺度环流对中国季节降水进行降尺度预测。该系统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测结果已在2020年和2021年全国汛期业务预测会商中得到应用,PS评分分别为81.2分和74.6分,预测应用效果良好,为有关部门提供防汛抗旱决策科学依据。

此外,采用遮挡敏感性、输入优化和激活显著图等方法证明该模型可用于对动力模式降水预测误差来源的分析,还能够生成与中国季节降水异常主模态和降水异常个例相对应的关键环流系统配置。这提高了深度学习模型的物理可解释性,部分解决了人工智能方法是“黑匣子”的困扰。



          


                         

            

2021年中国地区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测(左)和实况(右)(相对于1981-2010年平均)


5.清华大学地学系1个党支部、3名党员荣获清华大学“七一”表彰

6月28日,清华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表彰先进大会在新清华学堂举行。会上,地学系地研18党支部荣获“清华大学先进党组织(党支部)”,系党总支委员、副系主任张强同志,研究生岳思妤同志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研究生任浙豪同志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党支部书记)”称号。地研18党支部书记夏雯雯同志作为先进党组织(党支部)代表发言。

夏雯雯(左三)、任浙豪(右二)与地学系参会人员合影。


6.清华大学地学系五人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11月16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1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清华大学地学系关大博、刘竹、同丹、阳坤、张强入选本次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中,张强教授同时在两个领域中被评为高被引科学家。

2021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根据20101月至202012月的11年期间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进行评选,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21个学科以及跨学科领域中遴选科学家。


7. 清华大学地学系李伟课题组在森林扰动与生物能源作物的生态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为了探究森林扰动对全球碳中和实现与气候变化减缓的影响,李伟副教授课题组针对热带森林破碎化导致的森林退化问题,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实现了非洲森林边缘退化程度的定量化分析,并揭示了火灾对边缘森林退化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机制。该成果以“Fire enhances forest degradation within forest edge zones in Africa”为题7月5日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发表。同时,他们围绕全球大规模种植生物能源作物的生物物理效应,利用包含了自主开发的详细生物能源作物生理和生态管理过程的地球系统模式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大规模生物能源作物种植能够通过生物物理过程降低全球陆地平均气温 0.03~0.08°C,但不同地区的生物物理效应空间异质性非常大。该成果以“全球生物能源作物种植的生物物理降温效应”为题12月13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

 

森林边缘效应及其森林退化机制示意图。


8.《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2021)》在京发布

11月8日,地学系领衔发布了第二部《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2021)》。报告由国内外25家知名机构的88位作者共同撰写完成,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也是国内唯一全方位展现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对中国居民健康影响的年度报告。自2020年首部报告发布以来,该倒计时报告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全面梳理中国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相互关联的品牌。

发布会现场


9.清华大学地学系王勇副教授荣获2021年度“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

11月10日,“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地学系王勇副教授荣获2021年度“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并在颁奖典礼上作学术报告。该奖是我国气象学界面向青年科学家的重要奖项。

2021年,在全国各高校、科研和业务单位的推荐下,评选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共评出6位优秀的青年获奖者。王勇副教授因揭示了小雨主导气溶胶长期湿清除过程,研发了新的混合云冰晶异质核化、随机对流过程、次网格陆气通量交换过程等参数化方案,改进了全球气候模式云和降水模拟,解决了模式模拟中小雨太多大雨不足问题,以及中国夏季降水模拟偏差问题而获得该奖项。

颁奖现场(右二为王勇副教授)



10.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研究生任浙豪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

 

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的通知》,地学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任浙豪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 “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名单。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举行“地球系统科学论坛:诺贝尔奖和气候变化科学”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召开2021年度年终总结暨发展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