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评估中国各区域的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还局限于发达国家,缺少适合中国的城市级量化指标与评价体系。虽然联合国大学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UNU-IHDP)和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福祉指数(Inclusive Wealth Index)可作为衡量可持续性发展的指标之一,但是该福祉指数目前还没有应用到中国的城市级层面。为此,清华大学地学系关大博课题组首次开拓了福祉指数在城市层面的应用,提出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城市级的可持续发展量化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如图1所示),弥补现有城市级评估体系的欠缺。

近日,上述研究成果以“Inclusive wealth index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for Chinese cities”为题,在环境科学领域高影响力期刊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上在线发表。研究构建了中国城市福祉指数的评估体系,为不同类型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合适的发展路径以及政策指引。

图1 中国城市级福祉指数评估框架

研究显示,中国东部城市群的人均福祉普遍较高。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的人均福祉指数排名前列,其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依赖于基数大且质量高的人力资本,具有高福祉、高收入、高效率的卓越表现。东部城市深圳高质量人力资本为当地经济带来了高利润,而经济增长加强了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人力资本的发展。


图2 2016年中国210个城市人均福祉分布

相比之下,西部城市定西、邵阳、南充、内江的人均福祉排名靠后,存在低福祉、低收入、低效率的发展难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其主要原因是西部城市群大多由普通人力资本主导型城市构成,人力资本生产效率低。具体来看,普通人力资本主导型城市教育水平落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8.76年。同时,落后产业结构导致工作机会较少,收入水平较低,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本低质量的问题。

图3 2016年中国城市资本结构及资本质量对比

研究从城市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开展研究。以代表性城市鄂尔多斯市为例,其人均福祉主要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人力资本的缓慢增长和自然资本的下降,能源生产型城市鄂尔多斯未来可能面临人均福祉下降,需加强引导能源生产型城市加大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投资,逐渐摆脱对自然资本的依赖。 

图4 2016年-2030年中国典型城市人均福祉及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

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生程丹阳为论文第一作者,联合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多家国内外机构学者共同完成。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文章信息:

Cheng, Danyang et al. 2022. 'Inclusive wealth index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for Chinese citi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72: 102417.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378021001965?dgcid=author#ce.acknowledgment_qkc_h3f_trb

  

供稿:程丹阳

编辑:王佳音

审核:黄小猛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刘竹课题组发文探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美化校园,服务师生美化校园,服务师生 ——地学系教职工党支部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