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9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地学系直博生谭畅作为新生代表在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地学系2021级直博生谭畅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地球系统科学系2021级直博生谭畅,很荣幸能够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今天,带着光荣与梦想,我们从五湖四海相聚在这座充满科学气息与人文底蕴的校园。从今天起,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清华人!

我与水木清华的缘分,源自两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南京大学的大二本科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聆听到清华地学系关大博老师关于气候变化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关老师讲述了他和他的团队用数十年的时间,从国家、省区、点源等不同的维度,力图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碳排放数据库,为我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提供数据支撑,增强话语权。这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清华学人拳拳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学术视野,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紫荆花”的种子。两年来,我不断用汗水浇灌它生根发芽,而它也鞭策着我砥砺前行。今天,这颗种子已经开花结果,我终于站在了在清华园令人神往的紫色中,和大家一起,成为了一名清华大学研究生。

“研者,磨也;究者,穷尽也。”我们在最好的年纪来到了清华,而清华同样赋予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在未来三五年的研究生生涯,我们将有着最广阔和最高远的学术平台,同样也要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与磨砺。

笃学力行,我们要苦练本领,汲取前行力量。在去年的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一名研究工业低碳转型的学生,我深受鼓舞,立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路径建设添砖加瓦。一年来,我常常穿梭于清华和南大之间,就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建设的技术瓶颈、制约因素、发展机遇等主题向多位行业专家、领军人物虚心请教,参与会议研讨,珍惜每一次与业内前辈交流的机会。无数个夜以继日的黑夜白天,也让我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研究生阶段,我将继续围绕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成因、影响及应对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我相信,只要沉得下心、脚踏实地,时光不负奋斗者,我们都将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突破边际,我们当勇于探索,尝试多种可能。在今年研究生暑期团校的讲座上,方惠坚老师鼓励我们要坚守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光荣传统;在团校的调研实践中,我更是真切地体会到了清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浓厚氛围。我想紧紧抓住清华带给我的新鲜与振奋感,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去听几场博士生讲师团的宣讲,在博士生论坛、“微沙龙”等活动中与同学们分享研究的成果,参加一次研运会彩跑,看一场清华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马兰花开》,在博士生必修的社会实践课程中,和同学们一起奔赴企业车间、工厂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在无尽的可能性中向世界张开双手,在清华带给我们的每一种震撼里,获得突破边际的灵感。

脚踏实地,我们更应该积极进取,不负青春韶华。两年前,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际,我曾与课题组深入云南贵州的乡镇调研,其间我们发现了就业脱贫过程中人、地、岗不匹配的症结。由此,我们结合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构建了空间供需数据库,打造优化劳动力空间配置的稳岗模式,为国家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更应当积极进取,将所学所研、创意创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昂扬向上的清华园里以奋进的姿态成就我们的多彩青春。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同学们,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让我们时刻保持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洞察力和好奇心,珍惜“研”途风景,凝聚起我们的激情与理想,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无悔的蓬勃力量!

谢谢大家!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发文分析全球大豆贸易中隐含的土地足迹

下一篇: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调研清华大学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