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们:

值此2020年来临之际,恭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2019年适逢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复建10周年。一年来,在清华大学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以徐冠华院士为主任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又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学校批复了地学系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彭怡然、刘利和黄文誉等3位教师通过了教研系列长聘资格考核。刘竹副教授荣获2019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蔡闻佳副教授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第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地学系进一步加强了全系的学风建设。2014级研究生党支部荣获教育部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称号,该班获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集体奖;2016级研究生班荣获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称号。

第三,在科学研究方面

地学系教师共获得68个项目资助,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1项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本年度地学系师生共发表SCI论文263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Nature主刊论文2篇,子刊2篇,PNAS论文5篇。

以下四项成果引起特别关注:

(1)2019年3月8日,宫鹏教授研究组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以《有限全球样本稳定地表覆盖分类:迁移2015年的30米分辨率样本完成2017年的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制图》为题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了世界首幅1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制图方法与结果。

(2)2019年3月28日,喻朝庆博士等在《自然》(Nature)发表题为《恢复中国水环境质量需全面加强氮管理》的论文,给出了中国从1955年到2014年人类活动导致的氮流失量,建立了各省淡水环境氮容量的“安全”阈值。文章为近年来全球环境容量限界研究的区域阈值定义提供了新方法,为全方位解决中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量化依据。

(3)2019年8月15日,张强教授课题组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师生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题为《现有能源基础设施锁定排放威胁1.5℃气候目标》的论文,首次全面评估了现有和拟建能源基础设施的“碳锁定”效应,指出现存的高碳设备锁定排放严重威胁1.5℃温控目标的实现,全球向低碳社会转型极为紧迫。

(4)经过多年发展,地学系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完成了公共集成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 CIESM)1.1版本的研发,完成了IPCC CMIP6的各种模拟试验。该模式包含自主开发的多个物理参数化方案、耦合器、海洋网格和高可扩展海洋正压求解器等,而且所有模拟试验均在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上完成,为未来中国模式的持续自主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四,在国际合作方面

地学系申请并主办了多次高级别地学学科国际会议,包括《柳叶刀》生态文明与健康委员会会议、城市基本土地利用类别制图会议以及Nature子刊宣讲会等。地学系还与世界地球联盟(Earth League)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该联盟第一批单位会员。

第五,在实验室建设方面

2019年9月1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地学系建设“东亚迁徙鸟类与栖息地生态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平台。

展望

展望2020年,我们将勇担职责使命,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行政服务和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地学学科,为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和应对全球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衷心感谢您给予我们的厚爱和指导!希望继续得到您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二O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上一篇:地学系召开2019年度年终总结暨发展研讨会

下一篇:地学系宫鹏教授当选为世界地球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