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图片新闻
新闻热点

编者按:邓铸,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19级博士生,师从刘竹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碳排放清单构建,构建了当前唯一近实时更新的全球碳排放数据库Carbon Monitor,已被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作为基础数据采用。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全球零碳未来青年峰会最佳论文奖等荣誉,曾担任研工部思教办德育工作助理、地学系研会主席、地研16班班长等职。获2021年清华大学蒋南翔奖学金。

坚定一个目标

碳排放数据,不仅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衡量各国减排责任的“标尺”。然而,当前的碳排放数据库还存在着时间分辨率低、更新滞后时间长等缺陷。随着全球气候行动日益趋紧,亟需更动态地监测人类碳排放量亟需。然而,如何实现碳排放变化的动态监测,是一直未被解决的世界难题。从博士阶段开始,邓铸师从地学系副教授刘竹老师,围绕“高分辨率碳排放清单构建”的方向开展研究。

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后,邓铸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前,他的专业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缺乏排放核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科和大气学科知识。为了能尽快补充这部分知识,一方面,邓铸把图书馆里相关的专业书籍都借了出来,自学恶补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邓铸把导师和相关合作者发表的文献都收集起来,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学习具体方法。邓铸还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的习惯,争分夺秒地学习知识和解决研究问题。有一次,邓铸和同学相约去主题乐园游玩,由于当时正值暑期人流高峰,看着前面熙熙攘攘的队伍,他从书包中掏出笔记本电脑,在炎热简陋的环境下继续研究工作。

图 邓铸与导师刘竹副教授及课题组成员

占领一处高地

经过近一年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准备,邓铸决心向更具挑战性的碳排放近实时核算的科研高地发起冲击。如果仅依靠传统的碳核算方法,碳排放数据更新滞后的缺陷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导师建议邓铸创新一条交叉学科的解决路径,即利用此前的专业优势,结合互联网数据、卫星数据等实时大数据,将大数据与传统排放核算模型相结合,构建出一套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碳排放实时量化评估模型和数据体系。然而,当研究刚刚有些起色时,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阻碍了邓铸所在课题组的研究,因为不能见面沟通交流,给研究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先于国外尽快发布成果,课题组和时间赛跑,邓铸不仅要做研究,还担当起中间“联络员”的角色。因为要协调课题组国内外成员的时间,邓铸每天早上七点钟准时起床,组织讨论、收集意见、反馈进度……工作至凌晨一两点是“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套实时评估模型成功量化了全球及主要国家自2019年至今的每日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覆盖电力、工业、地面交通、航空、国际航运和居民消费等主要领域。以此为依托建立的全球近实时碳数据库Carbon Monitor,成为了当前时间分辨率最高、更新速度最快的全球碳排放数据库。该数据库刷新了对人类活动碳排放规律的认识,首次刻画了碳排放的逐日动态变化,有效填补了同类产品的空白。邓铸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系列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Data上,并两次被Nature正刊报道(第582期、第589期),入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作为全球唯一能展现碳排放动态变化的数据库,目前Carbon Monitor已被联合国环境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碳组织GCP等国际研究机构作为基础数据应用。特别是在今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夕,世界气象组织援引Carbon Monitor数据并发出呼吁,尽管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降低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该减排幅度仍远远落后于《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各国应采取并落实更多的减排行动。

这一工作还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邓铸带领的“碳测器”项目团队,在清华大学第十届创意大赛暨2021清华学生大创意挑战赛上获得总冠军;在今年举办的全球零碳未来青年峰会上,邓铸获得最佳论文奖并作为代表在颁奖典礼上汇报工作……

 图 邓铸作为最佳论文获奖代表在全球零碳未来青年峰会颁奖典礼上演讲

  保持一颗初心

作为一名党龄近十年的中共党员,邓铸时刻保持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曾担任研工部思教办德育工作助理、地学系德育工作助理(新生带班助理、学术助理)、地学系研会主席、地研16班班长等职,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同学们做好服务。在担任地研18班新生带班助理时,邓铸在新生入学前就主动要来所有地学系新生的联系方式,通过短信和电话的形式与新生开展第一次交流,并且添加了每一位新生的微信,给他们提供入学前准备的帮助,解决入学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新生入学后,邓铸把之前积累的集体建设经验也结合到带班工作中,协助党团班委共同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除此之外,邓铸还用心帮助每一位新生解决实际问题。地研18班的任浙豪还记得,在他刚入学时,有一次曾同时遭遇科研和社会工作上的双挫折,时任带班助理的邓铸及时给他提供了帮助。“师兄一直陪我谈心谈话,站在我的角度开导我。记得那天晚上我没吃晚饭,师兄做好一碗热腾腾的海鲜面送到我的楼下,我永远忘不了。”

图 邓铸在组织地研18党支部赴雄安新区开展主题实践

践行一份使命

作为一名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在清华园学习的五年中,邓铸已踏足四大洲的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拓宽全球视野,感受全球变化。2019年,邓铸参加了在印尼举办的青年学者课程,调研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城市内涝气候适应性行动状况。由于全球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雅加达是滨海城市,遭受着频次高、威力强的洪水威胁,成为了一座“正在沉没的城市”。在调研过程中,邓铸看到了许多民众因洪水灾害而流离失所,甚至痛失至亲的场面。政府清淤不力,生活垃圾阻塞了河道,进一步加剧了内涝灾害的风险。面对上升的海平面一步步吞噬陆地边界的威胁,政府只能无奈选择迁都。调研的经历让邓铸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决心。

图 邓铸在印尼开展调研

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面向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议题,邓铸希望继续朝着这一方向深耕,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未来,可期。

 

供稿:邓铸

编辑:王佳音

审核:卢麾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李伟课题组发文揭示全球生物能源作物种植的生物物理效应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张强课题组与同丹课题组合作发文揭示全球火电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