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图片新闻
新闻热点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近年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方面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其中光热资源比较丰富的新疆地区的光伏电站建设更是走在全国前列。由于缺乏实际的对比观测资料,国际上关于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后的局地气候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尚处于起步的定性研究阶段。因此,建立“大型光伏电站气候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观测场”,开展光伏电站内外气候生态环境的对比观测,定量解释大型光伏电站建设以后的气候生态环境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科学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大规模建设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气候效应研究》(项目编号:41475066)和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基金的资助下,罗勇教授带领课题组师生前期多次赴新疆勘察、调研,与当地政府、企业反复沟通,为“大型光伏电站气候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观测场”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五家渠市旭阳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新疆国杰新丝路文化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天诺基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力支持配合下,观测场建设于2017年12月中下旬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17年12月13日至2017年12月26日,课题组同志不顾天寒地冻,冒着零下-15度的严寒,克服土建施工中的种种难题,终于完成了两座观测塔架的野外施工和所有数据采集感应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并确保在2018年元旦正式采集到第一批完整的观测数据。

该观测场的建设不仅可用于大型光伏电站气候环境生态效应研究,也可与业主单位共享,用于发展光伏发电预测系统,有助于提高光伏发电预测精度,进而提高业主单位的电站运维精度和电站性能评估能力,促进我国光伏行业健康发展。

总之,该项工程的竣工及正式投入使用是“大型光伏电站气候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的开创性工作,是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化研究的具体举措,也开启了我系科研人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政府部门、社团、企业等机构密切合作的大门,为提高我系的科技、学术影响力均起到重要作用。

(科研助理许伟康供稿)

上一篇:地学系召开2017年党政班子述职会议

下一篇:央视纪录频道导演李文举做客清华大学地学系《前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