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中国在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以城市为单元的碳排放趋势和达峰模式研究可为中国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与低碳转型路线的落地提供科技支撑。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关大博教授主导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国际研究团队历时五年编制了2001-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清单涵盖47个社会经济部门、17种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过程相关排放,覆盖了中国98%以上的人口、99%以上的GDP和97%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涵盖了城市行政边界内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发的所有直接碳排放。核算中采用的化石燃料排放因子是通过调研中国四千余座国有煤矿获取,相较于以往研究,该清单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成果近期以“City-level emission peak and drivers in China”为题,近日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杂志上。

研究表明,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能源和经济结构、排放模式和碳排放达峰状态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研究团队基于多条件函数、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以及碳排放与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脱钩关系,识别了中国城市的排放达峰状态。结果显示(如图),截至2019年,中国已有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了碳排放主动达峰(排放连续五年以上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保持经济/人口稳定增长,以下称主动达峰城市),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出现了排放的被动下降(排放持续下降,但未与经济/人口发展脱钩,以下称被动下降城市),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处于排放平台期(碳排放量下降超过五年但呈现反弹趋势,以下称平台期城市),1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仍未达峰(排放持续增长或短期下降未超过五年,以下称未达峰城市)。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8个主动达峰城市排放下降的主要驱动力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而21个被动下降城市的减排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经济衰退或人口流失所致。

研究认为,城市的减排目标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减排政策,需综合考量城市资源禀赋、工业化水平、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目标等因素。被动下降城市应剖析排放量下降的原因,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抓住产业创新和绿色投资机遇,瞄准经济复苏和碳减排双重目标,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全面脱钩;主动达峰城市则应进一步探寻保持碳排放下降趋势的策略,为未达峰城市提供成功经验。该研究可为不同类型城市的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兑现与低碳转型路线的落地提供支撑。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研究团队伯明翰大学单钰理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关大博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Map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碳排放达峰状态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最新的碳排放清单已在CEADs数据库网站(https://ceads.net/data/city/)免费发布,可用于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及其他非商业用途,使用时请引用本文及其他相关论文。详情欢迎咨询CEADs团队:单钰理 shanyuli@outlook.com;关大博 guandabo@hotmail.com

1. Shan et al. City-level emission peak and drivers in China (2022) Science Bulletin.

2. Shan et al. City-leve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China (2018) Science Advances

3. Shan et al.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city level CO2 emission accounts in China. (2017)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 Shan et al. An emissions-socioeconomic inventory of Chinese cities (2019) Scientific Data

原文信息

Shan, Y., et al. (2022) City-level emission peak and drivers in China, Science Bulletin. DOI: 10.1016/j.scib.2022.08.02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2003838

供稿:关大博

编辑:王佳音

审核:张强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卢麾课题组发文提出新型土壤水干旱指数并评估中南半岛干旱状况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张强课题组揭示中国清洁空气行动的碳减排协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