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在地理信息领域首次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地理信息 影像传感器的地理定位模型 第3部分:实现模式》(ISO/TS 19130-3:202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Imagery sensor models for geopositioning — Part 3: Implementation schema)

地球系统科学系白玉琪长聘副教授主持了该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的多位专家历时两年半共同完成该标准的研制任务,地球系统科学系2017级博士生金梦全程参与了标准研制工作。

长期以来,遥感影像地理定位过程采用的传感器模型没有标准的编码方案。因此,各类数据中心只提供遥感影像,不提供其地理定位过程的参数。遥感数据用户虽然能获得影像像素的空间位置,但无法了解其定位过程,难以判断其定位精度,也难以实现定量遥感数据产品的定位精度评价。传感器模型的编码方案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

然而,目前ISO和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GC)各自提出的地理定位过程模型差异明显。ISO 19130-1和ISO 19130-2提出了地理定位模型的概念定义,但没有编码方案。另一方面,OGC从地理信息服务的角度提出了地球观测传感网等系列标准,但缺乏对具体的成像方式和过程本身的描述。研究组从抽象程度、对象定义、属性设置等多个方面分析对比了已有模型,提出了模型拆解和映射的方法,实现了语义和语法相融合的具体方案,定义了84个类和377个参数的详细编码方案,涵盖了光学、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激光雷达(lidar)、声纳(sonar)等7大类被动观测和主动观测情形,适用于世界气象组织所统计的619种地球卫星观测传感器类型中的90%,也适用于大多数的航空传感器。研究组进一步在ISO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TC 211)中推进此项研究成果的标准规范研制工作,前后查阅了超过2500页相关的ISO和OGC标准文本,确保了ISO 19130-3标准文本和参考附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最终完成了标准制定工作。

ISO 19130-3被动传感器模型编码示意图

ISO 19130-3标准解决了遥感影像地理定位模型编码方案长期缺失的难题,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如果遥感数据中心和遥感数据厂商采纳该项标准,既能向用户提供遥感数据,也能提供遥感数据的地理定位过程信息。获得这些信息后,遥感数据用户不仅能完成多源遥感数据的精准快速融合,也能实现地理定位信息的可信度检验。

白玉琪长聘副教授在主持该项国际标准研制期间,经过国家推荐、竞争性评选、委员会面试、成员国投票表决等环节,于2020年1月全票当选为ISO/TC 211信息团体工作组(Information Community Working Group)召集人,成为我国自1994年加入ISO/TC 211以来第一位担任工作组召集人的中国专家。信息团体工作组目前的标准工作主要包含:地理要素概念模型及其要素目录、地理信息字典和注册、地理信息元数据、地理信息本体、地理寻址等基础性标准,也包含土地管理等特定领域的应用模式。该工作组目前有来自29个国家的245位专家和12个国际组织的32位联络人,已发布21项标准,制修订中的标准项目有16项。

ISO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47年。它目前拥有来自165个成员(包括国家和地区)。ISO的战略目标是汇集专家,共享知识,并以自愿的和基于共识的方式制定国际标准,以持续地支持创新并为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ISO/TC 211成立于1994年,专注于地理信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与李伟课题组合作揭示近年来东南亚油棕种植园扩张侵占碳密度较高的森林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彭怡然研究组合作发文提出新的云滴活化参数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