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生物能源碳捕获与封存作为一种大气二氧化碳(CO2)负排放技术,是未来发展情景中最主要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快速生长的生物能源作物吸收CO2,收获后转化成能源,并在使用时将产生的CO2收集起来进行封存,从而实现整个生命周期的负排放。能源作物的地上生物量需要周期性收获,收获时生物量里面的养分也会从生态系统中流失。如果这部分流失的养分不能及时被补充,土地会变得贫瘠,从而限制之后的作物生长。在未来大规模种植情景下,维持生物能源作物持续生长和收获养分需求量尚不明确。

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李伟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针对全球大规模生物能源作物种植情景对养分的需求展开研究。该论文首先基于观测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估算了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生物能源作物产量,并进一步利用野外观测的生物量中氮、磷、钾的含量,计算了生物量收获导致养分损失。研究发现,2012-2099年生物能源作物的累积产量与控制全球升温2℃的目标所需的碳去除量相近。未来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产量影响较小,而农业科技的进步贡献了9%-19%的作物产量,但是未来农业科技进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养分需求的估算表明,截至21世纪末,补充全球生物能源作物收获导致的养分损失,所需的额外施肥量相当于当前农业化肥使用量的56.8±6.1%。研究结果定量了未来大规模生物能源作物种植对养分的需求,对生物能源作物的可持续种植种植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基于不同农业科技进步情景的全球逐年(a-c)及累计(d)生物能源作物产量。Area代表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CO2代表大气CO2浓度升高产生的施肥效应,Climate代表气候变化的影响。TSSBAUSSS为三个科技进步的情景,分别代表趋向可持续性情景、分层社会情景和基准情景。

2 全球生物能源作物种植及农业所需化肥量。

上述相关成果以“Bioenergy crops for low warming targets require half of present agricultural fertilizer use”为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https://doi.org/10.1021/acs.est.1c02238)。清华大学地学系李伟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的Philippe Ciais教授和Daniel Goll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赵青研究员和博士生韩梦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锦峰研究员,清华大学地学系的博士生朱磊和王景萌。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的支持。

供稿:王景萌

编辑:王佳音

审核:武海平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张强课题组发文揭示我国PM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卢麾课题组发文预估湄公河流域及周边区域未来干旱情形